她火了,真的是大火。
不是那种依靠花边新闻、营销手段,或者“全员恶人”的炒作而走红的,而是凭借一场戏、一句台词、一股气场,直接把观众带入角色的那种火。她,就是董晴。
她在演艺圈打拼了这么多年,熬过了小角色的默默无闻,走过了剧组边缘人的日子,直到《以法之名》这部剧播出,她那句“谁在栽赃,谁在陷害”才真正让观众记住了她演的“张文菁”这个角色,也让更多人认识了她背后的演员——董晴。
但刚刚走红不久,质疑声便随之而来。
“她老公是谁?”
“她老公不就是戚健的儿子吗?”
“这男的也太普通了吧,是不是她高攀了?”
这话听得让人真有点不舒服。
你或许不懂爱情,但至少别随便乱说。撇开“高攀”这种词本身的粗俗,我们可以问一句:什么时候,夫妻之间的关系开始要根据“咖位”来衡量了?什么时候,爱情变成了“资源联姻”才算是合适的搭配?
董晴和戚九洲,这对从学校一起走出来、从剧组摸爬滚打多年的夫妻,哪个是靠谁成就的?
真不是那些随口一句“他配不上她”的吃瓜群众能说得清的。
十几年前,董晴和戚九洲在北电相识。
她是个干净利索、性格大大咧咧、不服输的女孩;他是个安静内敛、带着导演家庭气质的男孩。两人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更多的是在一场场戏、一遍遍排练中慢慢磨合出的默契。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有的只是——“你台词不过关,我陪你练一晚上”;“你在剧组受挫了,我就接你回家吃顿热饭”。
爱情,不就是这样悄然生长的吗?
然而,风头一变,女方成了焦点,男方依然默默努力。于是总有人站出来开始说:
“女强男弱不行。”
“她应该嫁得更好。”
“他没有她有名,根本配不上。”
拜托,配不配,真不是你看粉丝榜单就能判定的。
董晴不是突然就红了。从《最好的我们》里的贝塔,到《西小河的夏天》里那个普通的母亲,再到《心居》里那些现实题材的角色,她早就是一个真正的“剧抛脸”。她能把每个角色演得真实入戏,台词精准、情感细腻、眼神有层次,样样都在线。
只是,她的名字一直没像她的角色那样广为人知。
直到《以法之名》这部剧。
那一开口,气场瞬间压制全场。那段接近真实庭审的长台词,她一口气咬字清晰,逻辑严谨,情感到位。你才恍然发现,这种爆发力不是一时半会练成的,而是她十多年扎实演技的积累。
但就在她迎来高光时刻,接受采访,热搜一夜三连的同时,那个始终站在她身边的男人,依旧是戚九洲。
他没有抢镜,也没有炒作,更没有借着妻子的人气打“爱情人设”。其实,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他们俩是夫妻。
因此,那句“她高攀了”才显得那么刺耳。
戚九洲是什么人?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导演戚健的儿子,曾演过不少剧集,他可不是娱乐圈的“素人”。但他也没有靠着家里的关系起步,而是一步步踏实演过许多正剧,角色虽然没大火,但演得都很实在。
从《尘封十三载》里的商战对手,到《春暖花开》里的农村青年,他可能不是演技派的领头羊,但至少是那种绝对不会“出戏”的演员。
他没红,不代表他不努力。
他更像是那种扎根演艺圈,一步一个脚印的老实人。
他从不抢女主的风头,也不拿妻子炒作,甚至从未站出来公开捆绑话题——现在却被说“高攀”?因为他没有热搜体质?因为他不如董晴火?
但就在董晴最困难、最不起眼的那些年,正是这个“没红”的男人,默默地站在她背后,给了她支持和力量。
在娱乐圈,最不值钱的其实就是“热”字。
今天你火,明天别人火,资本一撤,连你的名字都可能消失在搜索框里。
但娱乐圈最难得的,是“稳”。
董晴演什么像什么,不争戏、不故作姿态、不拿“女演员不易”博取同情。她的“红”不是靠包装出来的,而是一步步用演技和剧本拼出来的。
她不红时,戚九洲陪她跑组;她刚红时,戚九洲继续低调陪跑。
这不是高攀,这是合作与搭档。
而且,真正感人的婚姻,往往不是资源匹配、门当户对,而是能否在你最低谷时不离不弃,在你最辉煌时不嫉妒。
董晴曾经说过一句话:“谢谢你,一直坚定地站在我身后,容我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句话,比任何关于“高攀”与否的评论都更有说服力。
所以,不要再拿“高攀”这种词语来玷污别人十年的感情了。也别用“咖位”这种商业化的概念来审判一段私人的婚姻。
他们没有炫耀爱情,也没有蹭热度,甚至没有在公众面前卖弄“伉俪情深”,但他们比娱乐圈80%的情侣更干净纯粹。
如果真的要说谁“高攀”,或许应该是观众高攀了这段清新、真实的爱情观。
因为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大家习惯了看“你红我蹭”“你火我借”的模式,但一对“不炒作、不卖惨、不解释”,凭借自己实力走出来的演员夫妻,反而让我们感到不习惯。
在这个满是炒作的世界,真诚似乎成了稀有品。
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你去羡慕,也没有请你评判。
你不认识戚九洲没关系,但至少你应该尊重董晴的选择。
她之所以火,是因为她能完美演绎像张文菁那样复杂且真实的角色;
她选择嫁给他,是因为他陪她走过了那些没有流量、没有热度的艰难岁月。
谁高攀谁,真的不如你先弄清楚,什么是同行,什么是战友,什么是不需要演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