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葬礼,见证了人间的冷暖与命运的波折。
杨少华的离世,若以“命不该绝”来形容似乎再合适不过。94岁的他,本可以在晚年悠享清福,然而,为了给孩子们留下一些财富,他依然顶着烈日参与各种商业活动,未曾停歇。与同为相声界泰斗的常宝华相比,杨少华的离世和葬礼显得更加复杂,既有无奈,也充满遗憾。
杨少华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与困顿。生于北京南城的他,几乎对亲生父亲的模样没有任何记忆,从小便随继父生活。12岁时,其他孩子或许还在父母怀中撒娇,而杨少华却已经在鞋厂担任学徒,过着艰苦的生活。就在这时,相声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光亮。茶馆内传来的相声笑声吸引了他,他立誓要成为相声演员。哪怕仅能站在墙根“偷学”,杨少华也不曾放弃。
但贫困成了他最大的绊脚石。没有钱举办拜师宴,他始终没能正式加入相声圈。幸运的是,他的才华最终被马三立和侯宝林等前辈看中,马三立更是将他收为义子。正是凭借这份支持,他才有了进入相声界的机会。在经历多年的磨砺后,杨少华凭借捧哏的独特风格,逐渐在天津相声圈站稳了脚跟,与赵伟洲的经典搭档《枯木逢春》一度让他声名鹊起。此后,他又与儿子杨议共同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而常宝华的人生则不同,他生来便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出身相声世家,父亲常连安是相声大家,家族的启明茶社更是当时相声圈的重要聚集地。常宝华从小便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8岁时便登台演出《报菜名》,并以精湛的技艺赢得了满堂彩。随着年岁的增长,他顺利进入海军文工团,创作的《帽子工厂》更是让他声名鹊起,成为全国知名的艺术家。
尽管两人都是相声界的翘楚,晚年的生活却截然不同。杨少华的晚年似乎被商业活动所包围,社交平台上充斥着他代言的商品,甚至在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参与了多场直播。此举引发了不少争议,很多人认为这是子女在“消耗”父亲的最后时光。杨少华去世后,儿子杨伦被曝连夜删除上千条带货视频,家族矛盾也随之浮出水面,给这场丧事增添了不少阴影。
反观常宝华的晚年,他保持低调,专注于艺术的传承。直到2018年因病去世时,常宝华的葬礼简洁而庄重。中国曲艺家协会为其举办的告别仪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声演员、曲艺名家以及文化界人士纷纷前来送别。冯巩、姜昆等业内大咖送花圈,悼词中更是称他为“相声界的灵魂人物”。常宝华的葬礼,展示了他深厚的家族背景和行业影响力,也体现了常家后代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两位相声大师的葬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这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经历和地位的差异,更与他们子女的作为息息相关。常宝华的家族底蕴深厚,子孙辈继承了父辈的艺术成就,并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因此常宝华的离世成为了整个行业的缅怀和团结。而杨少华虽享有卓越的艺术成就,但他一直未能获得“正式”身份,晚年的商业化形象也使他与主流曲艺界产生了距离。加之子女在处理丧事时显得有些茫然无措,葬礼的处理未能达到预期的庄重与尊严。
不过,我们不能仅凭葬礼的差距来全盘否定杨家后代。尽管杨少华的儿子们在葬礼中显得有些失措,但他们对父亲的孝顺是显而易见的,老三一直悉心照料父亲,杨议也继承了父亲的相声事业,创作了《杨光的快乐生活》等作品。或许在面对外界舆论压力时,他们有些手足无措,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父亲没有敬重,也并不代表他们不珍视家族的荣誉。
杨少华和常宝华,两个相声大师的晚年风貌和葬礼,展示了艺术传承的不同路径,也引发了我们对家族责任与艺术传承的深思。如何在艺术的道路上,既传承精神又保持家族凝聚力,正是每个艺术家及其家族必须思考的问题。杨少华已经离世,我们希望他能在天堂继续传承自己所热爱的相声事业。而常宝华的家族,也必将继续传承他的艺术精神,在未来的岁月里,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与启示。
资料参考:2018-09-07北晚在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去世享年88岁,曾获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