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晚小品演员到电影票房黑马,《你好,李焕英》里的国民妈妈张小斐,本以为自己已经稳坐“演艺圈”这一碗饭。但她万万没想到,演艺圈似乎对她并不温柔,那股“热乎劲儿”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更让人抓马的是,这种“高开低走”的魔幻剧情,居然在她身上上演了三次!
张小斐曾幽默地说自己像是一笼刚出锅的包子,刚打开就凉了。没想到,自己也真成了这“三次冷却”的包子,拧巴的命运在她身上真实上演。
作为演员,她当然想被更多人看到,留给大家深刻的印象,可她的道路似乎总在经历着“热”与“冷”的循环。总算熬到“出炉”,一下引来万众瞩目,可还没等大家品味,她的“热气”就消散了。
第一次感受到“热气”散去,大概就是春晚那次。和贾玲搭档,她成了春晚舞台的常客,连衣服都成了同款热销。每一场《真假老师》《啼笑皆非》的小品演完,都被观众记住,走到哪儿都有人认出来,简直是“热气腾腾”的包子。但春晚的热度虽然来得快,却也去得快,小品热度一过,她依然是那个在剧本上拼命证明自己的演员。
她心里想的,是能挑战更广阔的舞台——电影、正剧、复杂的角色,于是她参加了《我就是演员》,坦言自己虽然是喜剧演员,但更想撕掉这个标签,展现不同的演技。虽然导师章子怡、徐峥都很看好她,说她来对地方了,但似乎那股子热气并未完全“蒸”进她的表演深处。感觉就像那笼包子,热气不持久,没能完全被细细品味。
如果说春晚的“凉”是没蒸透,那第二次则真的是一度达到“沸腾”!《你好,李焕英》可真不是一般的火,简直是现象级的热度。贾玲的亲情故事加上她饰演的“青年李焕英”瞬间击中全国观众的心。电影票房爆表,突破50亿,接着《热辣滚烫》又带来一把火,总票房突破百亿,张小斐一度成为最“热”的包子,所有人都在抢着尝她的味道。
按理说,经过这样的大火,她的星光应该持续闪耀,资源源源不断,但现实是,那股“沸腾”的热度似乎没能持续太久。她后来的电影票房虽然也不错,但比起《李焕英》的五六十亿显然还是有差距。她依然是那个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可大家的目光早已转移,热气散尽,关注度也转向了新的热点。
这一次,她的“冷却”来得有点复杂,因为其中掺杂了转型的尝试、争议和预期的落差。说的就是她的新电影《恶意》,陈思诚监制,搭上了网暴这一时下热议话题,她在片中饰演一个记者角色,既干练又复杂,卷入了舆论漩涡,听起来戏份十足。
电影上映前热气十足,票房也稳步上涨,分数也不错,观众纷纷期待她能在这种类型片中再度“破局”。但是,随着影片的上映,口碑却不如预期。虽然票房慢慢爬升,逐渐逼近目标,但很多人批评剧情漏洞百出,反转太多,人物动机不够自然,情绪推动的痕迹过于明显,整部影片的“冷却”感觉逐渐加重。
这就像她这只包子满怀期待,要做出新的花样,可惜火候没到,没能完全“蒸透”。她的个人努力没能完全扭转整体的局面,这三次“冷却”经历似乎在她身上轮番上演,让她的演艺生涯未能一直保持巅峰状态。
或许这就是演员的宿命,观众的关注总是飘忽不定,热气来得快也去得快。那口包子锅还在烧着,张小斐的“包子”或许还在酝酿,下一次会是什么样的温度呢?我们期待她在未来的“演艺大蒸笼”里找到最合适的“蒸法”,蒸出属于她的“爆款”,内外兼修,热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