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转瞬即逝。
四年前,我们被《你好,李焕英》里那个真情流露的女儿感动得热泪盈眶,“贾玲”这名字瞬间被奉上了真诚与共情的神坛。
然而四年后的今天,当她的新片《转念花开》带着争议疾驰而来,观众投去的目光已不再是温柔,而是满含审视和怀疑。
这不单纯是导演口碑的波动,更像是一场全民信任的悄然流失。当那个曾经被我们用“真心”加冕的创作者,作品开始充满浓厚的“生意味”,失望感比一部烂片还要复杂。
一切,都得从那个触动亿万心灵的拥抱讲起。
2025年春节档,贾玲用一部献给母亲的电影,与亿万观众缔结了无形的“信任契约”。核心就是——我拿出最私密、最真挚的情感,换你们最柔软、最毫无防备的共鸣与泪水。
她做到了,甚至远超预期。那份朴实无华、毫无保留的真诚,像钥匙一样,打开了每个人心中亲情的记忆闸门。《你好,李焕英》54.13亿票房,不只是商业大获成功,更是全民情感的盛大庆典。
贾玲也凭此跃升为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完成了从喜剧明星到国民导演的华丽转型。
当时,大家都以为这只是一个传奇的起点,但如今看来,那可能已经是她的巅峰。信任的积累犹如堆沙成塔,耗时费力;一旦崩塌,却如山崩地裂,瞬间瓦解。
2024年的《热辣滚烫》成了信任堤坝上的第一道裂痕。
怀着对《李焕英》余温的观众走进影院,期待再次被触动心灵,结果映入眼帘的,却像是一部精心包装、长达两个小时的“贾玲减肥血泪史Vlog”。
电影的叙事节奏和人物塑造能否站得住脚,统统被“瘦了100斤”这个震撼话题掩盖。两千多条热搜铺天盖地,像巨幅广告牌,日夜轰炸公众视线,一遍遍高唱这场身体变革的传奇。
这到底是一部围绕电影内容的作品,还是仅仅为“瘦身奇迹”打造的超级IP?
当营销光环彻底掩盖内容本质,34.6亿票房带来的,不仅是短暂震撼,更是一种被营销洪流裹挟的压抑感。许多观众走出影院后,心里萦绕的不是角色命运,而是“被套路了”的失落感——这正是“信任契约”上最明显的裂痕。
但贾玲团队似乎没听见这裂痕的“咔嚓”声,或者说,市场的成功让他们选择性忽视了这警示。
而当《热辣滚烫》的营销余温尚未消散,新片《转念花开》迅速宣布定档,速度之快,分明不像艺术创作的节奏,更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早早包装好,等待最佳上架时机。
更致命的是,有网友扒出这部电影本来打算春节档上线,只因“敬畏”《哪吒2》才战略性撤档。
这信息一出,让观望的观众彻底倒戈。说明《转念花开》并非经历过争议后,主创深思熟虑的沉淀之作,而是仓库里早已封存等待出货的“商品”。从一场营销狂欢结束,到下一部作品无缝接棒,中间给主创“反思自省”的时间几乎为零。
这时,人们不禁想起另一个笨拙但无比真诚的导演——王宝强。
2017年,王宝强因《大闹天竺》扑街,手捧象征“最令人失望导演”的金扫帚奖,没有借口,没有公关,他坦然走上舞台,深深鞠躬:“我必须亲自接受大家批评……我欠观众一次。”
接着,他选择了最笨拙却最勇敢的路:用长达六年的时间兑现那个鞠躬背后的承诺。
娱乐圈流量为王,节奏飞快,六年足以让人被遗忘。王宝强却用蛰伏期精雕细琢作品,直到2023年《八角笼中》爆冷逆袭,口碑票房双丰收。
从金扫帚到金鹿奖,从“欠一次”到“还一部”,王宝强用六年诠释了何为对“观众”最深的敬畏。
对比之下,贾玲一年三部曲(含客串)显得尤为刺眼。王宝强花六年填坑,她却在不到一年时间似乎挖了个更大的坑。
若说闪电般的制作节奏暴露了创作态度的浮躁,那么,新片主演杨紫的加盟则成为引爆信任炸弹的最后导火索。
问题从未出在杨紫身上,她的演技和共情能力在同龄人中依然出色。但她背负着“顶级流量”的巨大标签。
如今“流量明星”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负资产”,普通观众被太多粉丝狂欢却无艺术温度的作品“骗”过,每次买票都成资本游戏的韭菜。
当演员的商业数据、粉丝八卦比角色塑造更抢眼,她在银幕上的形象就难再纯粹。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行走的数据符号,而非角色本身。
那么,当一位演技尚佳却背负庞大流量的演员出演电影,是为作品添彩,还是因为“流量”的原罪吓跑普通观众?
观众反感的并非杨紫个人,而是从这选角里嗅出了令人疲惫的《热辣滚烫》式营销套路。他们害怕的是,贾玲在可能透支了“真诚”后,娴熟地打出了另一张王牌——“流量”。
至此,那份曾无价的信任契约,已摇摇欲坠。
从全民共情的《你好,李焕英》,到营销满满的《热辣滚烫》,再到信任摇摆的《转念花开》,贾玲用四年时间,真实演绎了一部关于“公众信任如何建立与坍塌”的现实剧。
或许凭借庞大粉丝基数和精准商业运作,《转念花开》还能收获不俗票房,但票房之外,贾玲失去的,是那份无法用任何数字换回的——观众纯粹且炽热的信任。
毕竟,电影是“心”的艺术。当创作者与观众的心不再共振,再华丽的手法、再庞大的流量,也只剩回音的空洞。
愿每位手握导演筒、享受观众喝彩的电影人,都牢记王宝强那个沉甸甸的鞠躬,因为那里,藏着对艺术最朴实的尊重与对观众最真诚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