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丽的生日当日,流浪地球的官方微博送上了热烈的祝福,并宣布了她将加盟《流浪地球3》的消息。马丽的加入标志着她与沈腾再次携手合作,继《独行月球》之后,这对黄金搭档将为这部科幻巨作增添更大的期待。随着阵容的不断增强,导演郭帆的创作空间得以扩展,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制作成本超过10亿的《流浪地球3》被誉为科幻领域的“航空母舰”。导演饶晓志的口号“做大做强,再创辉煌”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个系列的发展理念。从2019年首部作品问世,到即将于4月15号开机的《流浪地球3》,观众见证了这个系列从“孤单的小球”演变成了庞大的“流浪地球宇宙”。随着马太效应的显现,演员阵容不断升级,刘德华、沈腾以及马丽相继加盟;而在幕后制作团队中,大型企业如中核集团、徐工集团等的强强联手,进一步撬动了更广泛的电影工业体系。
用“航空母舰”来形容这部作品并非夸张,因为它是中国科幻电影中制作成本最高的之一。早在《流浪地球》时,制作费用已被公开为5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5亿。而《流浪地球2》的片长增加至173分钟,制作成本也必然随之攀升,累计向上突破6亿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在电影行业,产品仅仅陈列在货架上的时代早已过去,创作与市场的接轨不断演进。李捷在论坛中提到,《哪吒2》的发布提升了观众对电影品质的要求,这对郭帆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制作《流浪地球3》的预算保守估计不会低于6.5亿,整体投资将超过10亿,这是否也意味着它成了科幻电影的“航空母舰”?
然而,高额的投入显然在某些方面成为了羁绊,郭帆作为这艘“航空母舰”的导演,自然面临巨大的压力。《流浪地球》期间,制片人龚格尔透露郭帆几乎未曾休息,工作至每日仅睡三四个小时。到了《流浪地球2》,随着投资的加大,他的负担只会愈发沉重,甚至因过劳入院。郭帆本人承认,14个月里只在春节时休息了一天,其余时间都在拼命工作。
制作规模越大,团队数量越庞大,确保品质的难度随之上升。郭帆一方面要对作品的质量负责,另一方面也要向投资方交代,两者之间的矛盾随时可能出现。他必须平衡各种利益,满足观众期待的同时,也不能让投资方亏损。
从工业化的角度出发,郭帆一直在追求建立起可靠的制作流程,以降低错误和失误。在《流浪地球2》的拍摄中,他邀请了许多大学生,专门记录项目进展中的错误,以此反思和提高。经过几年的探索,郭帆对提升电影品质、快速完成制作流程充满信心,但对于票房的保证,依旧没有人能提供确凿的保障。
分拆为上下两部作品,已成为郭帆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流浪地球3》将以分隔的形式呈现,实现连贯的观影体验,两部作品是否能塑造出又一佳绩,令人期待。
沈腾、马丽的加盟无疑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演员阵容不断升级,但带来的反响却是两极分化。在官方宣布马丽加盟的那一刻,评论区充斥着对角色深度的期待,但也有声音质疑演员变动是否会影响电影的核心品质。众所周知,该系列更重视男性角色,女性角色的塑造常常乏善可陈。
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流浪地球系列的主力受众仍然聚焦在硬核科幻题材,而非演员阵容。郭帆选择与两位演员合作,显然是从商业利益出发,力求以小投入撬动大回报。虽然马丽和沈腾的加盟并未抵消所有的担忧,但期待他们能为影片注入新鲜活力,同时提升影片的受欢迎程度。
最终,在面对《流浪地球3》这场票房与品质的双重考验中,郭帆不仅要保持电影的高水准创作,还要确保系列的整体发展稳步向前。如果上下两部能成功突破百亿票房,这将为未来更多优秀影视作品的制作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期待着《流浪地球4》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