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二》中,有一个名为《卧虎藏龙》的精彩章节。这个故事讲述了公孙策、展昭等主要人物组成的团体,在金龙寺这个寺庙中暂住时,结识了一位看似和蔼可亲、慈眉善目的寺院主持——来恩方丈。然而,随着展昭中毒,公孙策等人开始起疑心,经过一番探索,他们震惊地发现,原来来恩并非如表面那样正直无私,而是一个横行乡里的采花大盗。
这一情节不仅因其紧凑的剧情和巧妙的设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因为来恩方丈这个反派角色与佛门高僧的身份反差,造成了巨大的戏剧冲突。佛门中人竟然披着“得道高僧”的袈裟行恶,为害一方,这种背离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反转,正是剧中最具吸引力的亮点之一。
正如俄国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的这句话揭示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实际上,许多影视剧中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情节,竟然在我们的现实中真实上演了。正如那个“来恩和尚”的故事,在现实中也有类似的真实人物。
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主角是一位姓吴的男子,法号道禄。道禄曾是一个做生意的商人,后来因事业失败选择出家为僧。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在街头劝导一位怀孕的女子,劝她不要打掉孩子,并承诺帮助她抚养。此举获得了不少关注,并且道禄在此后开始专门帮助那些因特殊原因面临困境的孕妇和单亲母亲,因此被称为“和尚爸爸”。如果这个故事就此结束,也许会是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结局——道禄得到救赎,孩子得以生存,单亲母亲获得庇护。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2025年5月,突然有一位自称“道禄前妻”的人开始频繁举报道禄的行为,称他多次私下募集善款,利用“帮助孕妇孤儿”的名义进行直播带货,声称所得款项会用于慈善事业,但实际上,这些钱却被他用来购买豪车豪宅。一时间,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浙江警方也于5月21日立案调查。
2025年6月26日,绍兴警方发布公告,确认道禄和尚及其同伙利用“资助孕妇、助养孩子”的名义,欺骗社会大众,接受了大额捐款,但最终却将这些捐款用于购买奢侈品、豪车和豪宅,完全没有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道禄及其团伙不仅开设了公司和机构,还在销售香品和“福砖”时,利用虚高的价格从中牟取暴利。警方表示,按照法律程序,道禄的行为已涉嫌诈骗,目前已被带走调查。
这一消息一经公布,网上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有网友表示,自己曾经捐款、捐物给道禄,正是被他之前展现出的“善心”所感动,没想到背后居然是如此黑暗的真相。也有网友认为,道禄经营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难免需要一些开支,因此“适当”消费也不为过,甚至有部分人仍然支持道禄,认为他是“被资本做局”的受害者。
对于这些依然支持道禄的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很多人被道禄精心打造的公众形象所迷惑,心理学上这被称为“晕轮效应”(Halo Effect)。道禄通过展示自己的“善良”行为,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道德化身”,使得许多人一旦形成固定印象后,便很难改变。正如心理学家桑代克所言:“人们只接受符合自己预设形象的信息,而忽略所有矛盾证据。”
其次,网络时代带来的“流量效应”也让一些人失去了理性。社会学家桑斯坦提出的“群体极化”理论(Group Polarization)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一旦某个结论被大规模传播,原本支持这一结论的人会更加坚定甚至极端地支持它。换句话说,那些曾经支持道禄的人,在得知真相后,仍然会为他辩护。
从文化层面来看,道禄巧妙地利用了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慈善心态”,借助“救济母子”的知名事件,成功构建了一种“救赎叙事”(Salvation Narrative),将自己塑造成了“救世主”,而受助者则被定义为“需要救赎的弱者”。然而,当这些捐款最终成为他一家人购买豪车、豪宅的资金时,曾经美好的“利他主义”就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
正如鲍德里亚所警示的:“拟像时代,真实与表演的界限消失,公众在道德剧中沦为观众。” 在如今互联网与自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保持警觉,擦亮双眼,分辨虚伪与真实,才能不被轻易误导。
-The End-
作者:木易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