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是女儿是妈妈2》最新一期节目中,有两个瞬间让我笑得停不下来。其一是李嘉格傻乎乎地说出「跟刘维拍完戏我脏了」,其二是刘维拼命地奉承李嘉格母亲,结果竟把李妈变成了表情包。这两个片段在节目中看似简单,却引发了不少思考。
节目本身并非致力于真正化解母女间的心结,反倒像是在镜头前精心制造情绪的对比。通过李嘉格的一番「没脑子」式的言辞与刘维的高情商言辞,节目让观众不知不觉地开始对号入座,评判这些情绪的好坏。李嘉格说「脏了」这样的词,虽然让人听了不太舒服,但回头想想,或许她的愤怒与不耐也是可以理解的。拍摄一个短剧足足花了四个小时,导演第十次喊“再亲密一点”,而她的亲妈就在旁边拿着保温杯看着,换作是谁都会有点不耐烦吧。只不过,李嘉格的情绪显得特别直白,直接将怒火发泄到合作的嘉宾身上,现场气氛一度变得有些尴尬。
我个人挺喜欢刘维,尤其欣赏他那套圆滑的“嘴巴功夫”。谁不喜欢见面就夸你像巩俐,还能将你小时候的“丑事”用母女情深的方式重新包装呢?然而,尽管我羡慕他的口才和机智,若真要他做我姐夫,我也开始担心:万一某天他失言,差距大得让人受不了怎么办?刘维的语言技巧很高超,能在恰当的时刻让情绪“外包”出去。当他说「阿姨您这脸型跟巩俐挺像」时,他不仅赞美了李妈,还巧妙地为李嘉格找了个台阶:妈妈好看,女儿自然也不差。这样的话,三个人都感到满意,弹幕上更是一片“互联网嘴替”的称赞。
然而细想一想,刘维实际上避开了一个敏感话题:四小时的重拍。连一个“累”字都没提及。这让我意识到,节目并非只是想卖“母女和解”的故事,而是在向观众展示两种情绪的极端例子:李嘉格负责展现“低情商”的负面情绪,刘维则负责传递“高情商”的正能量。在这种情绪的批评与学习之间,节目组赚取了观众的眼球,而我们,也开始对这些情绪进行快速的评判。
这种情绪的对比让我想起了我闺蜜的吐槽。她带男友回家,男友全程夸她妈做的饭好,结果饭后她妈私下说:“这孩子挺客气,就是累。”这其实能看出长辈心中的分寸,他们知道谁是真心放松,谁是在“营业”。镜头可以骗人,但微表情却难以伪装,而节目只是聚焦在镜头前的那一刻。
更让人觉得戏剧化的是,当刘维劝李嘉格“珍惜父母”时,弹幕几乎全是“动容”。他那句“你有多幸运还有妈妈”看似充满智慧,但对李嘉格来说,却像是对痛经的人说“多喝点热水”。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他说的没错,但却完全没触及到李嘉格的痛苦。所谓的“高情商”有时不过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轻描淡写地说出一些并未真正理解他人困难的话。
刘维的完美无瑕,反倒让我觉得他像是节目组专门安排的“对照组”。他的存在,实际上让李嘉格的“不完美”显得更加突显。如果有一天刘维被拍到私下沉默寡言,舆论反转的速度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快:“看吧,都是演的!”综艺节目,往往只是给观众一个可以投射情绪的“工具人”,李嘉格充当了负面工具人,而刘维则是正面工具人,在两者之间没有任何中间值。
说到这里,反倒让我对李嘉格产生了一丝同情。当她在镜头前崩溃时,心中的无奈与尴尬仿佛让我想起自己曾在年会摔倒后硬撑着说“没事”的那种窘迫。唯一的区别是,我没有成为全国观众的笑柄!她的“低情商”背后,或许是长期以来在家中扮演“懂事女儿”的疲惫,她不过是把那份厌倦的情绪直截了当地展现出来。
节目最狡猾的地方,莫过于它让你觉得只要骂了李嘉格、学了刘维,便能轻松化解自己生活中的烦心事。事实上,节目并不会帮你解决家中长辈的唠叨,也不会有背景音乐提示你该如何恰当地夸奖别人。真正的生活,并不像镜头前所呈现的那样完美,它更需要我们在镜头外不断摸索,既不做沉默之人,也不装腔作势。
所以,我认为节目应该少一些剪辑师营造出来的“情绪滤镜”,多一些真实的生活细节。镜头不应成为制造对立的工具,将人塑造成“高情商典型”或“低情商对象”。而我们需要更多的是那些被镜头忽略的沉默和呼吸,因为这些才是区分表演和现实的真正线索。高情商,终究不是几分钟的片段所能定义的,它更多的是在漫长的时间中,是否能将那份周到的关怀从镜头前延伸到镜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