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雪录》热播期间,“秦莞的敏感”登上热搜15次,相关话题阅读量破30亿。李兰迪饰演的秦莞一出场,就带着一种近乎神经质的警惕,她对细节的执着、对危险的警觉、对人际关系的试探,让不少观众觉得她“太敏感”“想太多”。
当你看到剧中各种案件的真相,才明白,她的敏感,不是病,是被社会逼出来的生存技能。她的敏感,撕开了社会上对高敏人群的集体偏见,那些被贴上“矫情”“想太多”“玻璃心”标签的特质,不是“想太多”,而是“看得太透”。
心理学家指出:“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个内向而敏感的人活着,意味着你比别人更容易疲惫,你要更谨慎地选择自己所在的行业和环境,因为一不小心它就会伤害到你,你需要更接纳自己,外界是不会给你这种接纳的。”
在“枯井沉尸案”中,秦莞的敏感达到极致,当众人聚焦于13具少女尸骨时,她蹲在井边研究了两个时辰的苔藓分布,最终发现井壁有被绳索反复摩擦的痕迹。这个被所有人忽略的细节,成为指认拐卖团伙的关键证据。
这种近乎自虐的专注,与现实中的高敏人群如出一辙。鹏鹏被诊断为“焦虑症”,她能通过对方的微表情变化预判对方的心理变化,因此被朋友嘲笑“神经过敏”。直到心理医生指出:“你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学不会的生存技能。”她才明白,那些被贴上“矫情”“想太多”“玻璃心”标签的特质,实则是被误解的天赋。
现实生活中,许多高敏感人群常被贴上“玻璃心”“矫情”的标签。他们能敏锐地感知他人的情绪,容易因一句话、一个眼神陷入内耗。
美国心理学伊莱恩·阿伦提出“高敏感人群”的概念,它指的是那些对内部和外部刺激特别敏感的人,生活中大约15%-20%的人具有这种特性,与之有同样反应的人群,则被称为“高敏感人群”。高敏感并非缺陷,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神经特质。
就像秦莞的敏感让她在险恶环境中存活一样,现实中的高敏者,往往也是最早察觉危险、最能共情他人的人。
秦莞与燕迟的互动,堪称高敏人群情感模式的教科书。燕迟第一次表白时,秦莞没有立即回应,观众觉得她“冷漠”。事实上,秦莞不是冷漠,而是冷静。
连续三天,她默默观察对方的言行一致性:“从战场归来的伤口包扎方式、与下属说话的语气变化、路过糖画摊时的眼神停留时长。”这种“情感验证期”让燕迟一度崩溃:“你到底在怀疑什么?”
现实中,高敏感人群常被类似的话伤害:“你太敏感了,这有什么好难过的?”“别想太多,人家根本没那个意思。”“你怎么老是这样?能不能心大一点?”这些看似“安慰”的话,实际上是在否定她们的真实感受。
最终证明,秦莞的每一次“过度反应”,都是对的。正是秦莞的谨慎,让他们的关系经受住了血雨腥风的考验。在“晋王谋反案”中,秦莞通过燕迟铠甲上的一道划痕,推断出他遭遇伏击的地点;又从他战靴沾染的泥土成分,锁定叛军巢穴。这种“用细节读心”的能力,让燕迟感叹:“你比我自己更懂我。”
《朝雪录》最残酷的设定之一是秦莞的清醒,反而让她更痛苦。这种“清醒的痛苦”,正是许多高敏人群的现实写照。职场中,高敏人往往能最早察觉公司的问题,却因为“想太多”而被视为“不合群”;感情中,他们能敏锐感知伴侣的情绪变化,却常被说“小题大做”;社交中,他们能轻易识破虚伪的客套,却又因“太较真”被孤立。
遗憾的是,社会对高敏感人群的包容度远远不够,高敏人就像站在一群醉汉里的清醒者,所有人都觉得你扫兴,可你只是比他们更早看到了危险。他们只会嘲笑高敏感人群为“玻璃心”,当高敏者指出问题的逻辑漏洞时,只会被回怼“别这么敏感”。
剧中,在“秦莞水下吻”中,当燕迟靠近时,秦莞的瞳孔先放大又收缩,这是典型的“战或逃”反应。但她最终选择闭上眼睛,这个动作被心理学家解读为“高敏者的自我突破”:“他们开始学会在安全环境中释放敏感,而非永远处于防御状态。”
《朝雪录》的爆红,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对高敏人群的重新认知。那些曾被视为缺点的特质,正在被重新定义为“天赋”。
现实中的高敏人,或许无法改变世界的残酷,但至少可以学会保护自己。正如秦莞在剧中所说:“这个世界需要钝感者的勇气,也需要高敏者的清醒。”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问问自己:当面对一个“想太多”的人时,我们是急于贴上标签,还是愿意停下脚步,听听他们眼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