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一个落寞无闻,一个风光无两,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然而十二年时间过去,刀郎成了一票难求的当红歌手;
杨坤却深陷各种“没头官司”,自顾不暇。
现在,他们一个“人人喊打”,一个“人人追捧”。
真是风水轮流转啊!
当年那点儿事
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2004年初吹遍了大江南北。
与之一起吹进听众耳朵里的,还有一个叫作“刀郎”的名字。
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既不时髦也不个性,却用歌声征服了数万人。
那一年,他的专辑大卖到将近300万张,甚至碾压了周董的同年新专。
毫无疑问,刀郎就是那一年华语乐坛的“天降紫微星”。
但可惜的是,彼时网络尚未发达,华语乐坛乃至整个娱乐圈都处在“自娱自乐的半封闭状态”。
那时候没有为偶像冲锋陷阵的粉丝,也没有为艺人主持公道的“正义网友”。
有的只是森严的等级,和抱团的同行。
于是刀郎没有得到“紫微星”应有的待遇,反而成了某些人眼中的“扫把星”。
2002年的第一场雪发行之后,刀郎如野草燎原一般,迅速风靡全国。
短短一年时间,他拿奖无数,还搭上了谭咏麟、李宗盛这样的大佬。
与此同时,所谓的“主流音乐圈”也盯上了他。
刀郎走红同年,杨坤到武汉参加活动。
作为同一个行业的竞争者,他不可避免地被问到了关于刀郎的问题。
有记者请他评价这位“新星”,可他却说:
“他有音乐吗?你认为他那是音乐吗?”
两个反问句,把记者弄得哑口无言。
调整好状态后,记者又问:
“如果他做的不是音乐,是什么?”
而杨坤此时的回答,更是将其骨子里的傲慢展露无遗:
“怀旧吧,他唱的那些老歌,让我来不会比他差。”
这次的采访,不是杨坤唯一一次表达自己对刀郎的不喜。
2006年的一场采访中,他曾直言不讳地说刀郎的歌让华语乐坛倒退了15年。
且不说一个人让一个行业倒退15年这个说法,站不站得住脚。
只说杨坤当时的行为——一个当红歌星,居然如此不加掩饰地攻击自己的同行。
要放在今天,早就被网友们的唾沫星子淹死了。
更可恨的是,杨坤并不是当年唯一一个如此对待刀郎的人。
他的好友那英,曾在一场评审会上以一己之力让刀郎与奖杯失之交臂;
他的另一位好友汪峰,则在访谈中批评刀郎的音乐“不够艺术”。
同行们的贬低和似有若无的排挤,让刀郎的音乐路走得愈发艰难。
他不是一个会虚与委蛇的人,更不是一个会轻易低头的人。
所以2013年之后,他留下一句“斗不过”,便消失在公众面前。
这一走,就是整整七年。
七年之后,刀郎带着打磨多年的新专辑杀回了乐坛。
如同当年一样,他的回归给圈内歌手们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一首罗刹海市,不仅横扫一众音乐榜单,还传遍了各大社交平台。
歌词里那句“马户不知自己是驴”的隐喻,更是让千万网友沸腾考古。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杨坤。
高下立见
罗刹海市发行之后,杨坤各个账号瞬间被“马户表情包”攻占。
对此,他既没有像汪峰那样大大方方地站出来回应,也没有像那英那样不声不响地躲起来回避。
他借一位网友的发言,亮明了自己的态度。
杨坤反抗网暴的初衷很好,但他选择的方式却没有被大众接受。
很多网友觉得,他身为一个公众人物却连独立发声都不敢,多少有点小家子气。
毕竟人家隔壁老汪,可是直接发了一个二十多分钟的澄清视频。
“罗刹海市风波”平息没几年,杨坤又跟网红打起了官司。
起因是抖音上有两个网红经常恶搞模仿他,并借此收获了大量粉丝。
他得知此事之后怒而起诉,直接将两人告上了法庭。
吓得那两个人连夜停播,发布道歉视频。
杨坤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就像罗永浩说的那样:
这种事情,体面的艺人一般都不好意思告。
就拿杨洋举例。
之前他在我的人间烟火中的表演,在抖音上都快被恶搞烂了。
最火的时候,甚至有博主在线下活动上模仿他。
但人家从始至终,没有告过一个人。
杨坤和网红的官司,最终以网红视频下架、暂停更新收尾。
本以为事情到这就结束了,没想到短短几个月,杨坤再次引发热议。
这一次,他“惹”的事可就大了。
几天前,有网友考古到杨坤8年前的一条唱歌视频。
视频中,他穿着皮夹克拿着麦克风,摇摇晃晃又唱又跳。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然而,他唱的歌居然是游击队之歌!
一首正气凛然的红歌,居然被他改成了DJ舞曲,这令人怎么忍?
于是一大批网友开始怒批他,著名编剧于雷甚至点名道姓骂他。
刀郎回归五年,杨坤的口碑一降再降。
而就在他为红歌风波担忧时,刀郎已经在重庆演唱会仅靠一招实现口碑暴增。
众所周知,刀郎今年一直在举行巡演。
而且因为名气太旺,他的演出“一票难求”。
考虑到粉丝们的需求,他直接大手一挥,在重庆演唱会设置了“第二现场”。
这个“第二现场”完全免费,无论有没有买到票都可以到现场听歌。
一个举动,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结语
当年杨坤们说刀郎的歌没有审美价值,但什么才是美呢?
是舞台上的珠光宝气,还是资本包装下的“高雅”?
刀郎用行动证明:
大众真心喜爱的,才是真正的美。
刀郎不是“农民的歌手”,而是“人民的歌手”。
当他的音乐在市井街巷传唱,当他的演唱会向所有人敞开大门:
这才是对“审美霸权”最有力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