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导演卞灼手持奖杯跃起的画面在云南人的朋友圈刷屏,这部无明星、无资源的200万小成本电影,给予云南影视产业一个启示,不必平庸。
6月21日晚,电影《翠湖》在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非常佳影片奖。这位因玩滑板重伤而意外获得180天创作沉淀期的导演,用拐杖支撑着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影片以昆明翠湖为叙事核心,讲述了一个家住翠湖畔的丧偶老人,砥砺抚平三代人情感创伤、重构家庭纽带的故事。采用全云南班底:剧本灵感源于记录昆明生活的日记,演员来自云南省话剧院,美术指导用光影精准复刻了昆明的阳光。
在制作上,为非常大限度压缩成本,摄影团队栖身于地下室帐篷,在人造草坪上铺陈开对电影梦的秉持。这种穷拍精神成为小成本电影的典范,或许也成就了《翠湖》独特的艺术审美。
7月4日,我们参与了电影在昆明举行的内部展映交流活动,主创团队悉数到场。就算是文艺片,也是需要谈钱的。导演坦言,这部电影纯制作经费只用了200多万元,基本来自家人支持。电影总制片人张洁说,只有本土导演的崛起,本土的电影才有希望。主创团队作为云南影视行业代表,呼吁各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
当然,关于电影好看与否,千人千面,留给市场检验。但能在体现上影节自身区域和国际视野的特色单元亚洲新人获奖,肯定是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我们今天探讨也不是影片内容本身,而是关注到这部《翠湖》更深层的价值。
云南审美应当是多元的
内映当天,印象深刻的是云南演员方言传播大使王砚辉也来到了现场,低调地坐在非常后一排观影。他说:作为昆明人,当看到翠湖和滇池时,会莫名感到一种忧伤和温暖。他还说,电影让他看到了属于云南的审美。
因此,云南的审美到底是什么?
长期以来,云南在影视中的形象被简化为少数民族风情或自然风光,而昆明作为现代都市的多元面貌鲜少被深度浮漾。《翠湖》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镜头对准城市移民、知识分子、市井生活等群体,展现了昆明作为现代都市的另一面。
翠湖边拉小提琴的老人、街头吃饵块、外公点的文化巷小锅米线等市井生活细节,那么的鲜活,这是属于昆明人的生活日常。
我们云南,可以乡土,也可以精致。云南影视,可以不拘泥于天然摄影棚,也可以变为本土叙事者。
导演说:昆明是一座移民城市,老一辈人能说方言,年轻一代更习惯普通话,语言混杂正是城市的真实写照。因此,影片采用昆明方言与普通话交织的对白方式,真实还原城市的语言特色。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要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那么,想要表现一个城市的文化,也要透过一个城市的语言。中国各地的方言,相当有意思。
上海方言成就了《繁花》的文艺气质,也成就了《爱情神话》的另类强调,《边水往事》让云南方言冠上神秘色彩得以爆火。云南方言,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性很强,好好用好,是具备高附加值的。
《翠湖》告诉我们,现实主义、城市生活等题材在云南土壤上也有强大生命力。历史变迁、悬疑推理、科幻想象……只要扎根于云南独特气息,任何类型都可以在此找到表达的沃土,而不必局限于民族风或风光片。
影视产业发展好,是地方非常好的宣传片
非常好的城市宣传片,是能让观众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原乡。
《翠湖》在上影节共放映4场,映后在豆瓣、微博和小红书等平台,众多观众发表观后感并给予评价,漂泊四海的昆明人说他想家了,全国各地的外地人说对昆明心生向往。
这里不得不说下与大理深度绑定的《去有风的地方》,它给予的这个时代刚需的顶级情绪价值,虽然幕后班底是湖南卫视和华策影视,和云南人没关系,但它讲的就是大理故事,获利的也是大理。
我们向往大理,是因为我们向往自由、洒脱与无拘无束。大理,被优秀的、高价值的标签化了。与之伴随的,是当地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也适逢其会证明了云南是影视产业的富矿,影视 文旅模式的可行性。
当然影视,不止文旅,它能带动全域。好的影视作品,恰是一个有形广告与无形资产,令人既看到多元别致的本地情调,又看到沉淀多年的营商环境,还看到古朴温热的人间烟火,是一个在事业上能奋斗,在生活上有滋味,让大家能留下来的这样一个好地方。这和旅居云南的内核,也是一致的。
云南影视可以形成一股滇浪潮
近两年的头部影视作品,都有很多云南元素。比如在昆明安宁拍的高分口碑佳作《漫长的季节》,讲述云南华坪女校张桂梅校长故事的《山花烂漫时》,表现了云南与中南半岛等国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的《边水往事》,云南真的拥有太多惊喜。
云南影视的美学可以超越单纯的风光大片,追求与故事内核、人物情感深度契合的影像风格,可以是温情的、冷峻的、诗意的、纪实的。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具备深入挖掘本土生活的洞察力、勇于突破固有模式的创造力,以及用世界性语言讲述故事的表达能力。
这些,离不开资金与政策的托举。
近年来,云南实施滇版精品出版工程、新时代广播电视精品工程、云南出品电影精品工程,秉持前端为辅、后端为主的创作扶持导向,用好用活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等奖励扶持机制,创新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不断扩大云南天然摄影棚影响力,激活文艺创作一池春水。
这些,在从业者看来,还远远不够。
在6月27日云南省召开二零二五年第一期政企沟通圆桌会议,作为全程参与者,也听到云南影视行业者的直白诉求。这场会议可谓热闹非凡,政企双方围坐一堂,不空泛表态,直奔问题主题。
这位行业者表达得相当直接,他说大部分云南影视从业者都是为爱发电,真没钱。他举例,2023,年云南文化产业项目全国占比不足,20%,电影行业整体收入偏低,但优质项目的回报潜力可观,——,即便达不到《哪吒》70,亿票房的体量,若能诞生一部票房过亿的作品,便是阶段性突破。同时,他们呼吁将电影作为文化推广的核心载体,如果可以的话,多举办一些与电影相关的活动,把电影作为推广云南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这番诉求得到了积极回应。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俊民说,《长安的荔枝》就让大家想到西安,赵雷唱的成都火了,带动了成都的文旅热度。这些结合有必要,而且投入并不大。省文旅厅、省广电局、省电影局现场进行表态:云南每年都会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优秀项目。
例如,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相关项目均可申请扶持资金。虽然如今资金规模不大,但正在积极争取更多支持。如今云南已确立从剧本到制作的全流程扶持资金机制,虽规模尚有限,但正通过摸底全省文化企业(涵盖文创、演艺、旅游音乐等多业态),针对性研究各行业痛点,争取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在红嘴鸥来到昆明时,《翠湖》就能登上大荧幕。亦如电影英文名As,the,water,flows,,学会在流动中保持平衡与适应,而非固守僵化,不争而利万物,无形而化万形,希望通过大众传播的托举,看到更多云南创作者,逐梦。
(来源:微公号拥抱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