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那个靠一首歌火遍全网的郭有才吗?
他曾是网络平台眼中的“奇迹男孩”,仅用11天便涨粉千万,直播间更是人气爆棚,但现在热度还没捂热,转眼就凉得透透的。
现在点进他的直播间,不再是人山人海,而是寥寥无几。
曾经破千万点赞的场面,如今难掩冷清。
老话说得没错:站得越高,摔得越惨!
一首《诺言》,捧出了一个“草根歌者”1999年出生在山东菏泽农村,郭有才的底色的确是“苦”出来的。
10岁没了母亲,13岁就辍学打工,摆过烧烤摊,当过洗浴服务员,搞过几次创业都折了。
白天他在外面干体力活,晚上回到小屋看6块钱的网课自学唱歌。
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站在废弃的菏泽南站翻唱《诺言》,大背头、旧皮鞋、九十年代的穿搭,一开嗓便是满满沧桑。
配上破败的站台与灰蒙的天,像极了生活压不垮的倔强。
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段视频,火了。
火得毫无预兆,却又顺理成章。
那一刻,太多人看到了“自己”:失意的、努力的、挣扎的。
算法加持,情绪助燃,郭有才一夜出圈。
菏泽南站成了网红打卡地,平台直播榜长期霸榜,菏泽文旅赶紧抓住这泼天的富贵,聘他为推荐官,广告、带货、商务合作蜂拥而至。
一个草根翻身的故事,仿佛就这样写成了。
可惜,热搜的尽头,是翻车人一旦红了,就要被“扒”。
很快,有网友发现他早在走红前就注册了传媒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出行开豪车,女友名表加身。
“卖烧烤的草根小伙”变成了“人设缝合怪”。不少人直呼被骗:“我们喜欢的是那个生活压不垮的你,不是一个演苦情戏的演员。”
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带货事故。
他直播卖的不粘锅,宣传说怎么煎都不会粘,结果买家一用,全粘锅底。推荐的食品,被疯狂吐槽难吃、质量差,甚至疑似三无产品。
粉丝晒出差评、曝光维权,评论区瞬间炸锅。“别再把我们当傻子了”“打赏是因为信任,不是买垃圾。”
而压垮这位“站台歌者”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版权问题。
他在直播间频频翻唱经典老歌,靠着熟悉旋律拉人气,却没一首歌取得版权方授权。
尤其是让他爆火的《诺言》,被点名侵权后,舆论彻底失控。
单首歌曲赔偿或高达数十万元。
他紧急关闭打赏通道,但网友并不买账:你靠别人的作品赚粉吸金,现在一句“我关了”就想翻篇?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真红一阵,假红一时随着争议不断曝光,他的直播也开始“断崖式”滑坡。
麦克风失灵、画面糊、设备掉线,甚至出现“十分钟干吼”的直播名场面,尴尬值爆表。
合作品牌全线撤离,广告报价从巅峰时一条50万,掉到现在根本没人问津。
他的诺一传媒公司也难逃命运,员工走的走,合伙人散的散。
红得快,凉得也快。
他没躺平,但观众没原谅面对口碑崩塌,郭有才没有放弃。
他尝试转型文旅直播,跑去凤凰古城、张家界、湖南安乡县做直播,甚至还重新布置舞台、设计互动环节。
2025年初,他公司在广州重启直播,观众人次突破3000万,销售额达2000万,看起来似乎有复苏迹象。
他还回老家捐出20万,给300多位老人发春节物资,试图靠公益洗白。
但观众并不轻易买账!
“捐款不是挡箭牌”“不如把侵权赔了先”“你先把质量整明白吧”。
一边是转型自救,一边是信任难修。
被他吸引的大多是三四线城市、30-50岁的男性用户,曾经的“共情滤镜”一旦碎裂,就很难再粘回去。
郭有才凉了,但凉的不止他一个郭有才的故事,其实是这个短视频时代最典型的“流量迷雾”。
平台制造“逆袭神话”,观众投喂“情绪共鸣”,而网红急着把热度换成现金,反倒忘了:初心,是观众最看重的东西。
他们喜欢你,是因为真诚,而不是演技。
他们支持你,是因为认同,而不是设局。
当草根逆袭沦为剧本,当贫穷包装成道具,那些原本支持你的“普通人”,就会第一个转身离开。
流量是捷径,责任才是根基如今的郭有才,究竟还能不能翻身,谁都说不准。
但他的沉浮至少告诉所有内容创作者:靠一首歌火起来没问题,靠一个故事打动人也没问题。
但别把观众当燃料,别把信任当提款机。
平台可以捧你,也能换人;观众可以追你,也能取关。
真正能让人红得久的,不是一场感动,而是一份敬畏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