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天,李雪琴没想到,自己会因为一纸诉状重新被推到风口浪尖。
那份来自谢田飞的起诉书里,字字句句都直指她“过河拆桥”“分红款未付清”,数额是320万,这个数字并不算惊天动地,可背后的故事比钱本身更扎眼。
用谢田飞的话说,没有他当初拉一把,就没有后来的李雪琴,可惜这一句“没有”,如今成了他们对簿公堂时最冰冷的指控。
2018年秋天,一个东北姑娘站在清华大学门口,一脸疲态,却喊得底气十足,“吴某凡,你好,我是李雪琴”。
这条视频一夜之间引爆全网,带着一种既荒诞又真诚的气质,那年还没有短视频铺天盖地的流量套路,她成了当时互联网最鲜活的段子。
很快,她又学会了顺势而为,喊话郭艾伦、喊话李彦宏,每一次都踩准了热搜节奏,成了第一个用喊话视频把自己“喊进”娱乐圈的网红。
彼时谢田飞就在她身边。一个是还没找准方向的“北大高材生”,一个是摸爬滚打了几年、懂行的幕后推手,他们在北京合租一套小屋,拿着手里仅有的几千块启动资金,把“十斤文化”当作人生第二张船票。
李雪琴负责镜头里丧气又可爱的自嘲,谢田飞跑前跑后对接广告、谈商务,拍视频的支架都是谢田飞掏钱买的。
那时候,他们一起在出租屋里写段子到天亮,也曾在北京的冷风里奔波,谈下几个不温不火的商演。
2019年,《脱口秀大会》的舞台把李雪琴推到了真正的C位。
观众记住了她标志性的平淡语气和偶尔冒出来的东北土味金句,也开始把她跟“高学历喜剧人”绑定在一起。一个网红转型成了喜剧明星,光环瞬间亮了起来,可是在台下,谢田飞依旧是她最信任的合伙人。
他们注册了“北京十斤文化”,股份写得明明白白:李雪琴90%,谢田飞10%。可这10%,从一开始就是股权代持,外面的人看不出来,账面上永远只有李雪琴的名字。
创业圈从不缺好故事,缺的是能讲完的好结局。2025年底,李雪琴的流量达到顶峰,手里握着的商务资源翻了好几倍。
有人劝她找大平台签约,有人递上新的合伙邀约,她开始意识到,“十斤文化”这块小摊子,撑不住自己的野心了。
2025年春节之后,老谢发现,自己负责的商务开始被一个新来的职业经理人接手,跟客户谈合同也不再需要他拍板。
那时候,北京的冬天还没过去,谢田飞在合租房的走廊里抽了半宿烟。
再后来,桌上摆着一份解散协议,账面估值被写得干干净净:公司没什么资产,除了几台设备和一辆车,剩下的都是人情和合约。而人情从来不能变现。
谢田飞觉得亏。他说,自己是李雪琴“第一个真正的经纪人”,当年连租房的钱都替她垫过,可现在轮到分钱了,账目却像雾里看花。
公司名义上注销,他手里的“股权”却是代持,没有公开记录可查,想要翻案,只有打官司这一条路。
于是那张诉状出现了,像一把钝刀子,把这段合作的隐秘裂缝,摆在了众目睽睽之下。
李雪琴并没有像她段子里那样,面对质疑时还能挂着那副“人间不值得”的颓丧笑容。这一次,她选择了最冷的回应:程序合法,清算合规,所有账目可查。
她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工作照,没有一句额外解释。
可评论区早已翻了天,有人说她“忘恩负义”,有人骂她“财迷心窍”,更有人考古起当年宋丹丹在《五十公里桃花坞》里那句“有一天会塌房”。
原本像笑话的话,忽然被人当成了预言。
与此同时,谢田飞也没闲着。他在直播里讲起自己和李雪琴的“创业史”,字里行间不乏委屈:“要不是我,她可能还是那个在宿舍抑郁的网红。”
可这话也招来不少反驳:当初白纸黑字签了股权代持,背后没有律师公证,如今闹到台面上,谁也不好说理字在哪一边。
这场戏外的公堂拉锯,跟李雪琴舞台上的段子是两个世界。台上她调侃自己是“普通女孩”,台下她的每一句口头禅都在提醒外人:别以为你看见了全部真相。
有人记得,李雪琴红了之后,曾在节目里真情流露,讲自己患抑郁症的经历,说那几年是谢田飞“拉着她”撑过来的。可惜在生意场上,情义从来不是免死金牌。
从公司注销到官司开打,一年多的空档里,李雪琴没耽误自己“上分”。她在综艺里和谢娜、杨迪一块儿玩梗,频频出圈。
她把自己摆在“宝藏女孩”的位置上,开得了玩笑,接得住梗,节目外又能把段子写成书,套在丧萌滤镜里卖得风生水起。
可一旦财务纠纷被端到明面上,再可爱的滤镜也挡不住观众心里的疑问:她到底变了没?
股权代持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创业初期,它是彼此信任的证明,分红也好,抽成也罢,都是握手言和。
可当资本与名利膨胀,真正的合同与代持的口头约定就成了两张纸,一纸生意,一纸人情。前一纸约束,后一纸易碎。
有人想起《中国合伙人》里的台词:“别跟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几乎所有创业故事,到了分红那一关,最难处理的就是人情账。
讲义气容易,算清楚账才是硬道理。对观众来说,这场拉锯战谁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年那个站在清华园门口喊话的姑娘,如今已经学会了怎么在光鲜背后维护自己的利益。
而那个自称“伯乐”的谢田飞,也用一纸诉状证明了,这场雪崩,谁都不是纯粹的雪花。
是非曲直,交给法庭去定。舆论永远不会给出标准答案,它只负责把模糊的善意打磨得更锋利,也让人情与利益在世人面前无处可藏。
李雪琴和老谢,这对曾经在出租屋里共写段子的人,如今隔着法庭对视,未必没在心里想过那些夜深人静时的“如果”。可这世道里,“如果”没有任何公信力。
三百万的分红未必压垮一个红得发紫的女喜剧人,可那一纸诉状却足以让观众重新丈量娱乐圈的人情冷暖。宋丹丹当年的那句“玩笑”,成不成预言不重要。
重要的是,观众从中看到了一段关系最赤裸的裂解过程:从一起拼命到法庭相见,不是非对错,而是利益里的冷与热。
罗生门还没落幕,谁也无法预言最后的结局。真相或许只属于两个人自己,写在账目里,也埋在那个再也不会亮起的出租屋灯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