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世界对一个胖女孩的宽容,是拿来量她能笑多响、掉多少眼泪的。
贾玲火的那几年,她的脸撑满屏幕,表演撑起春晚,后背撑起一整代人对“搞笑女性”的印象。她不美,不瘦,但她真。她自嘲得大气,落泪得克制,说一句“妈,我想你了”全国人跟着哭。那时候你不会觉得她是明星,她更像一个能在饭桌上跟你爸妈聊到一块去的熟人。
但现在,换人了。
她瘦了。头发扎成马尾,跟汪顺打网球,还挺飒。但你知道她那张脸上的“肉感”不见了以后,观众的共情也塌了。
说句不太厚道但扎心的话:她减掉的是脂肪,剪断的是人设。
她不是变瘦了,是变“滑”了
你细看这两年的贾玲,哪还有当年那个在舞台上被沈腾呛一口能直接憨笑接梗的“胖姑娘”?
她开始解释,开始讲大道理,开始说“我以前是被迫搞笑”,开始在镜头前经营自己的“励志轨迹”。她不再想被当成那个靠段子吃饭的喜剧人,她想当“导演”、当“演员”、当“女性楷模”。
问题就出在这——她太想把自己洗白成一个“严肃创作者”了,洗得观众开始怀疑她是不是看不起当年的自己了。
你看她拍的《热辣滚烫》,本质上还是她减肥过程的“官宣”。所有人设都服务她的转型,她是那个从烂泥地里爬起来的胖女孩,其他角色呢?一个个像NPC一样恶毒、单薄、脸谱化。
为了让女主变强,编剧直接把世界写成了“地狱模式”,观众看完虽然嗨,但也疲惫:这不就是你减个肥,然后请我们来替你鼓掌流泪的吗?
比起电影,这更像是她人生的一场大型直播带货,只不过卖的不是瘦身药,是“瘦身后我值得你们重新崇拜”。
“大碗”没了,“大局”也碎了
贾玲原来不是没野心。她拍《李焕英》票房破50亿,站稳导演一线,已经够光鲜了。
但她手一抖,退出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大碗娱乐,说是要“专注内容”。听着挺浪漫,但操作上怎么看怎么像逃。就像一个班长突然说“我不想带班了,我要回家写诗”,你也只能信着。
但观众不是傻子。
你从综艺退了,春晚不上了,小品剧本也屡屡被毙,现在连微博都变成“偶尔营业”。你说你要沉淀创作,那就请你拿出点真家伙来,不然你这沉淀的水池子,很快就要变臭了。
你别一边说“我不是为了钱”,一边又靠减肥话题疯狂营销;别一边想挣脱“胖女孩人设”,一边又靠那段过往消费共鸣。
这不是想转型,这是想两头通吃。观众会累,尤其是最早追你那批人,他们不是不理解你瘦下来了,而是不想看到你靠变瘦做人生KPI。
她在减的是肉,但在失去的是“重量感”
说白了,贾玲以前是“沉的”。不是体重,是她的表达有分量。你看她哪怕最搞笑的小品,底子里都有点人间烟火的苦涩。
但现在,她变“轻”了,飘了,作品也开始“无重力”了。
《热辣滚烫》之后,大家看不到她接下来的方向。她说要拍《转念花开》,讲反传销,听上去够硬,但现在啥都没放出。没片花、没定档、没物料,只剩贾玲自己在采访时一遍遍重复:“我不想再搞笑了。”
可惜,她不懂喜剧的残酷之处——观众不是想看你搞笑,是想从你那儿找到“我们一起苦过的痕迹”。你把自己捯饬得像个“完成升级”的NPC,观众只会觉得:“那你已经不是我们中间的人了。”
她想当“女导演”,这没问题。
她想脱离“搞笑”,这也没错。
问题是,她没走出新的人设,却先动手砍掉了旧的支柱。你现在让人去定义“贾玲”,大家一脸迷茫——你是励志博主?减肥代言人?还是那个哭着说“妈我想你”的女孩?
都不是了。只剩下一团悬浮在空中的“待定稿”。
她最大的误会:以为“美了就赢了”
我们不否认,贾玲现在变好看了。但也正因为变好看了,变“观念正确”了,她才变得不好笑了。
因为她当年最大的魅力,是站在“边缘人”的位置上,拿生活开刀,拿自己开涮,把一嘴幽默嚼出悲壮味。
她自己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她慌。她在《鲁豫有约》上狂讲理,讲“我以前不得已搞笑”,讲“我不是只想当胖子喜剧人”,但她说得越多,观众就越冷。
不是观众太苛刻,是她太想解释了。
解释是最没用的行为。创作者的解释,都是对作品失败的补救。
你想摆脱“笑点标签”,你得拿出一个“让人笑不出来,但拍得精彩”的作品啊。不是用话筒说“我不想当胖子”,而是用作品说“我能演任何人”。
现在的贾玲,减掉的是皮囊,困住的是创作。
写在最后
她还来得及。
她瘦了也好,美了也罢,观众从没在意她长啥样,观众在意的是——你是不是那个在舞台上像命一样热爱的贾玲。
如果她还愿意深蹲下去,不是为了拍健身视频,而是为了蹲出一部能让人落泪又咬牙切齿叫好的电影,那么体重表的数字就不重要了。
贾玲,不用急着证明自己变成了谁。你只要不忘,自己是怎么走到这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