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怕出名猪怕壮,这话放在『德云社』班主『郭德纲』身上,再贴切不过。相声说得响,掌声背后也伴着口水。『郭德纲』因太红,引来了不少非议,批评他低俗,甚至有些人动辄就砸挂,说他带坏了相声的风气。
回头看那些年,『德云社』刚刚崭露头角,就被贴上了三俗代表的标签。有人喊着反三俗的口号,似乎只想把『德云社』连根拔起,『郭德纲』也一并打入冷宫。
但有反对就有支持。正是在支持与批评中,『郭德纲』的名字越来越响。他成为舆论中心的人物,也变成了相声界非常具争议的代表之一。
不过,把『郭德纲』简单定性为黄段子大师未免太粗暴。他的作品真就低俗不堪吗?事实上,很多人对『郭德纲』的印象,往往是被网络片段、断章取义的语录影响了。真正完整听过他整场相声的人,反而觉得他的创作中不乏讽刺、幽默、民情与现实关照。
更何况,『郭德纲』对相声的贡献有目共睹。他几乎以一己之力,让相声这个濒临边缘的传统艺术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没有『郭德纲』,相声可能早就成了博物馆里的非遗项目,变得可看不可听。
传统相声起源于民间,根植于市井。旧时天桥、庙会,艺人支个桌子,甩着醒木开讲,听众多是脚踏实地的百姓。既然是地头蛇,怎能脱离百姓趣味?相声本就是大众文化,它不应也不必一味高雅。太高雅的东西,百姓听不懂、笑不出来,那就不是相声。
是的,时代在变,观众也在变。相声如今可以登堂入室、走进剧场、上电视,但那股接地气的劲儿不能丢。雅俗共赏才是方向,既能进厅堂,也能接地气。普通百姓乐在其中,就是非常大的成功。
有人说『郭德纲』的段子低俗,可如果真的低到不能播,早就被叫停了。可现实却是,『德云社』从小剧场起步,一步步发展壮大,连年商演不断,观众趋之若鹜,票子一抢而空。官方非但没有打压,反而在多个层面给予便利。这说明什么?说明『郭德纲』和『德云社』,从未越过底线。
为什么官方支持?很简单。因为『德云社』不仅是民间艺术团体,更是一家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如今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吸纳就业、稳定民生的重要力量。
以『德云社』为例,这家企业如今拥有四百多名员工,背后就是四百多个家庭,成百上千的生活保障。一个相声社团,解决了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这不是单纯讲黄段子能做到的,是实打实的社会贡献。
因此,与其一味批评『郭德纲』俗气,不如想想为什么他的相声能走进人心。文化从不该是垄断的特权,它本就应多样、有趣、贴近百姓。而『郭德纲』,正是抓住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