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林冲去世这事,本不该是今天的热搜主角。
一个92岁的老人,撑着病体活到今天,本身就已经是“顽强”两个字的化身。能活到九十多岁,又是从60年代一路唱到今天的“钻石歌王”,我们本应该体面地送他一程。
可惜,有些人连最起码的体面都不给。
就在他辞世的第二天,各种不堪入目的调侃、蹭流量、阴阳怪气,哗啦一下就把社交平台搞成了烂泥塘。
有人把他和《水浒传》里的林冲搞混,还有人煞有介事地整出什么“风雪山神庙”“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梗,就为了博个热度,收个转发量。
这不是低俗,这是赤裸裸的消费死者。
林冲,真名林锡宪,1934年生,母亲是日本人,少年时期在日本长大,之后回到台湾。他不是靠关系,不是靠后台,是靠一嗓子一首《钻石》杀进华语乐坛。
你没听过《钻石》,你可以去搜一下那句副歌——“钻石钻石亮晶晶,好像天上摘下的星”。
在当年,这首歌就是华语圈的“全民金曲”,火爆程度不亚于今天的《爱如火》。
1968年他唱红香港,签了邵氏电影,拍了《大盗歌王》,那个年代流行什么?流行“拿麦克风就得会演戏”,他两样都干成了。
到了晚年,身体每况愈下,他硬是扛着摄护腺癌、脊椎损伤、糖尿病、心脏病这一串“组合拳”,还能站上舞台。
2025年,左脚动脉血管阻塞,开刀时血管破裂,休克差点死在手术台上,结果8小时抢救、输血12袋后又站了起来。
这样一个从电影时代唱到短视频时代的老先生,你们居然就这么“玩梗”送走他?
不觉得寒碜吗?
人活着的时候,没人想起;人刚去世,流量立马蜂拥而上。今天说林冲,明天又是谁?
社交媒体不是公墓,死者不是热搜工具。尤其是这种调侃、断章取义、毫无敬畏的语言暴力,本质就是在把他人的人生拿来娱乐自己。
有人说不过是玩个梗,有什么不能笑的?
那我问你:你外公刚走的时候,你愿意看见人把他名字当笑话讲吗?
你不愿意,别人也不愿意。
尤其是像林冲这样的公众人物,一辈子干干净净、兢兢业业,晚年还在为歌迷唱歌,唱到站不起来。你可以不听,但请你闭嘴。
事实上,不只是林冲。只要一个人出了事,哪怕是天塌下来,总有人第一时间冲到评论区“发癫”。
比如慈溪杀人案,受害者被前男友刺死,底下还有人留言说“谁让她拜金”。
再比如宁夏那个直播杀妻的恶魔,事后居然还有人喊“他也是有苦衷的”。
再到林冲,一样的操作,一样的冷漠:你死你的,我玩我的,热闹是我的,体面是你的,随便你有没有。
这种以“发言自由”当遮羞布的网络暴力,杀人不见血。但每一条评论,都是刀子。
你可以不追星、不关心娱乐圈,但你不能连最起码的“人味儿”都没有。
当林冲站在舞台上颤颤巍巍唱《钻石》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这一趟是唱给人生的告别。他知道可能唱不了下一次,所以拼尽全力。
这份敬业,这份诚意,不是给某个平台的热搜服务的,也不是给谁当作“回忆杀”来调侃的。
而是一个老艺人最后的坚持。
别再说“开个玩笑而已”,在很多家庭,死亡不是笑话,是沉甸甸的痛。死者家属也不是NPC,他们在看,在听,在疼。
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看不看娱乐圈,记住这句话:
“真正文明的社会,是不会把死者当素材的。”
林冲,92岁高龄离世,一辈子光明磊落,唱到最后一刻。我们可以不哭,但别笑。别让最后一点体面,淹死在无知的流量里。
愿他安息。
而我们,别再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