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死亡似乎成了一种公共事务,甚至让世人聚焦于某些细节,如葬礼的出席者。当94岁的杨少华安详归去,这一历史人物的逝世并未令人感到悲常,却又在网络的海洋中掀起了波澜。无数目光聚焦于谁出席,谁缺席,仿佛这才是衡量一生情谊的标准,然而,这难免让人觉得过于肤浅。
在近几日,社交媒体的评论区中,最显著的便是这样一句质疑:姜昆为何不亲临现场?有人甚至细致入微地列出了出席名单,随即引发更多的追问,郭德纲呢,冯巩呢;常家、侯家、马家,一个个皆不得而知。
世人对此的情绪,虽不可全然否认,然若仅以“到与不到”来衡量彼此的情谊,岂非太过简陋?杨少华在悲怆与世俗的交织中,不再仅是一个个人,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天津卫街头的文化灵魂。老前辈的离去,理应得到圈中人的默默缅怀。
然而,情随事迁,有时可触可见,有时却难以捉摸。至于如何“出现”,更有其讲究。虽然姜昆未能出席,但他的亲传弟子刘惠替他前来送行,这似乎在传统艺术圈中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代为出面”,成了一种象征,意味深长。
刘惠来到了天津,祭奠、致敬、献礼,一样都没落下,这不正是“弥补人情,营造体面”的体现吗?但又有谁知,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姜昆身为公众人物,每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前,都未必只是为了个人的表达。
在复杂的关系网中,他的每一步都难免战战兢兢。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关系千丝万缕”的场合,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解读成“表态”或“冷漠”。因此,姜昆未能在场,确是情有可原,他的顾虑不无道理。
在随后的直播中,刘惠脱口而出:“谁有时间谁去。”乍听之下,似乎是委婉万分的场面话,但实际上却道出了大实话。人到了一定年岁,最懂得的是人情冷暖,同时也最怕是非的纷扰。从实际的运作角度来看,现场的哀悼是情义所在,避开是非则是一番自保。
在这条艺术的道路上,姜昆和杨少华之间,虽曾有交集,却并未亲如兄弟。相声圈如小舟,几经风浪,彼此尊重,他们早已找到自己的方向。如果余生的成就仅以“谁在场”来衡量,那活着的人是否也显得过于苛责?
值得一提的是,冯巩虽未到场,但已致电问候;曲协发函致敬,德云社亦送上了花圈,郭德纲也在网上表达了他的哀思。至于姜昆,他让刘惠代替自己出现,虽非亲身到场,实则心意已达,毫无隐瞒之意。
在直播回放中,杨议拍着胸脯,半开玩笑道:“我父亲的遗产,可有四个亿”,此言一出,不觉令人捧腹。细想之后,才知不过是一番调侃。此时此景,亦只让人领悟到当今网络的情感已日渐淡薄,唯有存在感所趋。
从全体观众的角度,我们总愿意目睹“情谊长存”,但是当事人却更倾向于“平稳善后”。杨少华老先生已逝,真正值得缅怀的应是他精彩的相声和带给我们的欢笑。姜昆的缺席,背后藏着的是这一代艺术家的常态:少说多做,不随风起舞。
如果非要在“到场”与“到心”之间做出抉择,我更愿相信,那些为艺术奉献了一生的前辈们,向来更注重的是后者。而这样的信念,正是我们需要传承的。愿后辈艺术家在不平凡的路上,始终秉持此心,创造更多的美好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