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曾让无数人泪流满面,画面中的主人公是邓稼先和杨振宁。这是两人最后一次的合影,拍摄于1986年6月,地点是北京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五楼邓稼先病房的阳台上。照片中,邓稼先的面容消瘦,头发已经花白,尽管如此,他依旧展露出灿烂的笑容,神采奕奕。而身旁的杨振宁则显得十分忧虑,面容中透出浓重的悲痛。令人触动的细节是,邓稼先嘴角微微渗出血迹,清晰可见。对于熟悉邓稼先的朋友来说,这张照片不仅仅是最后的告别,它传递了他那时正承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的无言讯息,而杨振宁此行的目的无疑是为了最后一次见到这位亲爱的朋友。
事实上,这张照片拍摄的一个多月后,邓稼先便离世。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中国核工业的奠基者,也是著名的“两弹元勋”。他出生于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值得一提的是,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多年的好友。12岁时,邓稼先来到北平的崇德中学学习,这也成为了他和14岁的杨振宁第一次相识的地方。
1948年10月,邓稼先考入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仅用一年零十个月便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因此被人称为“娃娃博士”。然而,1950年10月,邓稼先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和工作机会,选择回国并加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为一名研究员,专注于原子核物理的理论研究。
1958年秋天,邓稼先接到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的秘密召唤,钱告诉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并询问他是否愿意参与这项工作,但这份工作要求绝对保密,甚至不能透露给最亲近的人,且可能无法再顾及家庭。那时,邓稼先已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许鹿希的侄子许进回忆道:“我姑姑后来提到,那天他回家比平时晚了一些,但因为是夏天,天仍然很亮。邓稼先平时晚餐都要喝点酒,但那天晚上他一反常态,没有喝酒,而且翻来覆去睡不着。姑姑便问他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犹豫了很久才告诉她,他即将调动工作,但具体去哪里做什么都不能透露,只说以后可能照顾不了家了。”
从那时起,邓稼先的名字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后来公开的解密资料显示,在新中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亲自指挥了32次,其中15次担任现场总指挥。这种频繁的参与让邓稼先暴露在大量核辐射中,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
1985年7月底,邓稼先在罗布泊指挥了最后一次核试验后返回北京。在一场重要的会议中,张爱萍将军注意到邓稼先的面色不佳,于是会后立刻安排他去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即便如此,邓稼先仍然坚持回到工作岗位,决定为中国的核事业贡献最后的力量。1985年8月初,邓稼先在办公室晕倒,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医生发现癌细胞已扩散到全身,预言他只有一年的时间可活。
远在美国的杨振宁得知消息后,决定回国探望这位多年的挚友。于是,便有了那张令人动容的最后合影。与此同时,两人之间还有一段关于“两弹”奖金的往事。每当有人提起这个问题,邓稼先总是轻描淡写地一笑而过。杨振宁也忍不住问起:“两弹成功后,奖金是多少?”邓稼先幽默地回答:“总共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当年,国家确实曾对两弹的成功给予奖励,奖金分为10元、5元和3元三个等级,而邓稼先获得的正是最高标准。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去世,享年62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已经无法拿笔的邓稼先口述了自己的遗嘱,妻子许鹿希代笔记录下了这段话:“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我们的工作要奔向世界先进水平!”他的遗嘱没有提及子女,仍然充满着对国家和国防事业的深切关怀。
1986年8月3日,党中央为邓稼先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张爱萍将军在追悼会上致悼词,并为邓稼先创作了一首诗: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杨振宁在回忆这位挚友时曾深情地说:“邓稼先是一个最不喜欢引人注目的人物。与他交谈几分钟,你就能感受到他那种忠厚和平实。他诚实坦率,从不张扬。邓稼先没有任何小心眼,终其一生,他最崇尚的是‘纯’字所代表的品质。在我所认识的所有知识分子中,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都展现了最具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一面。”
我们怀着无尽的敬意,铭记邓稼先——这位杰出的“两弹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