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草莓
这位美国说唱巨星,格莱美奖拿到手软,音乐才华无人能及。
他不仅在全球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而且商业眼光独到,赚得盆满钵满。每次亮相都能引发话题,堪称娱乐圈的流量王。
然而,最近上海的这场演唱会却让人有些失望:场地简陋,票价居高不下,迟到早退,似乎在彰显着他那“捞金”的心态。
要了解这位“侃爷”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如此自信的“底气”,或许我们得从他成名的关键时刻说起。
坎耶·维斯特,无疑是美国音乐界的一个传奇人物,既是顶级的说唱歌手,也是备受瞩目的音乐制作人,商业上同样做得风生水起。他的影响力在嘻哈圈内外都无可匹敌。
凭借超过20座格莱美奖杯,他早已奠定了自己的音乐地位,成就了他名声的基础,并且积累了最初的“底气”。
但仅凭音乐成就或许不足以解释他那些出人意料的行为。他的“出圈”往往伴随着争议和丑闻,像是2009年MTV音乐录影带颁奖典礼的插曲。
当时泰勒·斯威夫特正在台上分享获奖的喜悦,而侃爷却一把抢过她的麦克风,公然表示碧昂斯的录像带才是最值得奖的。
这一举动引发了全场哗然,众多网友纷纷谴责他的无礼。然而,侃爷在博客道歉,甚至在电视访谈中眼含泪水道歉,表示自己感到羞愧并需要反思。但这桩闹剧也使得他的名字迅速冲上了各大新闻头条。
再说到2016年,侃爷与泰勒的恩怨再次升级。他的新歌《Famous》中提到了与泰勒有关的歌词,金·卡戴珊也出来爆料,声称泰勒早就知道歌词内容,甚至侃爷还亲自打电话和她沟通过。
金·卡戴珊随后放出了录音,似乎要“证实”泰勒撒谎。然而泰勒坚称自己并未听过这些歌词,并准备起诉侵犯隐私。
这些看似负面的争执,实际上为侃爷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另类形象”,也让他更加牢固地建立了“不羁”“真实”的人设。
这种“敢做自己”的个性,反而成为了部分粉丝眼中他最吸引人的魅力。而他似乎越来越相信,无论做出多么惹眼的行为,粉丝和名气都能为他“兜底”。
但除了用争议塑造个人神话,侃爷的“底气”还来自他找到了一条非常高效的名利转化路径。
以2024年9月海口那场“世界巡回试听会”为例,这场活动的名字虽叫“试听会”,其实更像是一个专辑发布派对,而非传统的演唱会。
门票一发布便迅速售罄,甚至有市民通过热线投诉他是“劣迹艺人”,不应该被允许来。
但这种争议本身也为他增添了话题度,最终的商业成功证明了他名下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这场试听会让侃爷意识到,自己名字带来的商业价值,足以让他不需要做一场完美的演唱会,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有了这次海口的成功经验后,7月12日上海的演唱会,显然呈现出了“速食式”商业化运作的痕迹。票价从980元到2680元不等,而演唱会的现场却并不如预期般震撼。
歌迷反馈称,内场空空如也,所有人都只能待在看台上。即使是最贵的票,距离舞台足足有一百多米,根本看不清人脸。
舞台布置极为简陋,没看到绚丽的灯光效果,舞美全靠干冰,甚至大屏幕也模糊不清。
最关键的是,音响问题不断,感觉像是用最低成本仓促搭建起来的项目。
演出本身迟到了40分钟,侃爷只唱了一个多小时就提前退场,留下伴奏带苦撑。整个过程简直就像是以高价出售的“快餐”。
粉丝们把这场演唱会比作“斥巨资去米其林吃白粥”,大费周章花了大价钱,却得到这么一个敷衍的结果,令人不禁感叹“造孽”。
唯一让人觉得“规格很高”的,居然是与演出本身关系不大的部分——安保、地铁指引、饮用水等服务都非常到位,周围配套非常完备,可惜核心内容却“拉胯”到了极点。
面对“退票”潮,主办方和歌手方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答复,沉默的态度让观众愈发不满,觉得侃爷的“底气”简直转化成了不屑和傲慢。
就连2024年韩国演唱会,他也因迟到一小时而遭遇批评。
这些“不完美”的表现,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那颗越来越坚定的商业信心。他似乎认为,只要名字响亮,粉丝够忠诚,其他问题都不成问题。
然而,上海这场的“翻车”,在社交平台引发了极大的舆论风暴。观众纷纷表示花了高价看这种“注水”演出是“血亏”,甚至一度引发了广泛的公众愤怒。
侃爷的名气和争议所积累的“底气”虽坚如磐石,但或许也无法再为他解决这次演唱会带来的严重失望。
无论如何,侃爷凭借着真正的音乐成就走到了今天,之后则通过各种争议事件将自己牢牢地锁定在全球娱乐圈的中心。而此次,可能只是他利用这一切,将“高效变现”的套路再次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