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A.lmm**
雷佳音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大影视剧的海报上,常常霸占C位,但与之相对的,却是来自央媒的“内涵”式质疑。
当“那张‘窝囊脸’”几乎成为2025年四部影视剧的封面主角时,央媒忍不住发出了尖锐的疑问:“雷佳音,怎么老是你?”
这一番带有讽刺意味的调侃迅速引发了全网的关注和讨论。
2025年7月,央媒发表了一篇犀利的评论文章,其中标题直指雷佳音的频繁出镜,令其成为热议的焦点。据统计,从2023年到2025年,雷佳音主演或参演的影视作品多达17部,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部新作与观众见面。春节档、暑假档、热播剧、待播剧,雷佳音几乎无处不在,以近乎“霸屏”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最初,观众对此的反应较为积极,认为这体现了雷佳音的敬业精神。然而,随着他参与的作品数量逐渐增加,观众的耐性也开始消耗殆尽。到了2025年7月8日至10日,《扬子晚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文,指出雷佳音的高频曝光已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有文章形象地比喻称,“就像超市货架上只摆一种饼干,再好吃也吃腻了。”
这一比喻恰到好处地道出了问题的核心。雷佳音的作品产量虽然惊人,但角色的单一性却未能改变,重复性的曝光让观众产生了反感。甚至有网友调侃:“换部剧就像换件衣服,表情都没变。”
这些同质化的角色,与雷佳音早年在《黄金大劫案》中所演绎的“小东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央媒的批评其实并非单纯针对雷佳音个人,而是对当前影视行业“快餐式创作”的警示。当观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看到雷佳音的身影,这种“无处不在”的存在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他们的抵触心理。
特别是在当前流量明星不断出事,且新人演员的演技不稳定的情况下,资本方往往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无绯闻、演技稳”的中生代演员。此时,舆论的反噬便犹如一记警钟:当演员变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其艺术生命力便开始倒计时。而这种由盛转衰的困境,也让人不禁想起雷佳音从一无所有到登上巅峰的传奇逆袭。
雷佳音的演艺生涯,实际上始于一段颇具戏剧性的转折。14岁时,他因早恋而辍学,成了鞍山街头无所事事的“街溜子”。没人能想到,这个叛逆的少年,竟会在一次模特面试时被演员吕晓禾慧眼识中。吕晓禾的一句“别学模特了,去学表演吧”点醒了他,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从此,雷佳音收起了过去的散漫,凭借不懈努力,最终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
然而,刚毕业的雷佳音并没有立刻迎来成功。与同学陈赫因《爱情公寓》爆红相比,雷佳音只能在电视剧《回家的诱惑》中饰演一个台词不多的角色——女主的哥哥。毕业后,他转战话剧舞台,度过了五年清苦的磨砺岁月,住地下室,拿微薄薪水,一心打磨演技。直到2012年,导演宁浩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这才为雷佳音的演艺事业带来了转机。
雷佳音凭借宁浩执导的电影《黄金大劫案》中“小东北”一角,赢得了最佳男主角奖,终于在影视圈崭露头角。2017年,他凭借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怂、软、渣”角色,成功引起了观众的关注与讨论,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娱乐圈的地位。从此,他的演艺事业迎来了新的高潮——《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人世间》中的周秉昆,雷佳音凭借出色的演绎,先后获得了金鹰奖、白玉兰奖、飞天奖等多个重磅奖项,成为当之无愧的视帝。
雷佳音的成功,无疑离不开他对角色的极致投入。在拍摄《黄金大劫案》时,他坚持亲自上阵演绎水下捆绑戏份;在拍摄《人世间》时,他深入东北,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力求将角色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凭借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雷佳音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成为了导演心中的“宝藏演员”。
然而,随着片约不断,雷佳音也面临着由量变引发的质变危机。随着频繁的曝光,他的演技似乎陷入了固化的模式,逐渐失去了曾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雷佳音的观众缘下滑,其核心问题就在于角色的高度同质化。从《我的前半生》中的陈俊生,到《人世间》中的周秉昆,再到《满江红》中的李善德和《酱园弄》中的薛至武,尽管这些角色的背景各异,但却都呈现出一种“生活重压下的中年男性”的形象。
观众调侃:“打开电视是他,走进影院是他,连广告都是他!”雷佳音的表演,已经陷入了固定套路,甚至连角色之间的差异都愈发模糊。影评人也尖锐指出:“这些角色丢进洗衣机搅一搅,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这种同质化的表现方式,导致了观众的审美疲劳。雷佳音的演技似乎也在慢慢固化,早期他在《黄金大劫案》中细腻的演绎,如今似乎只剩下“皱眉”这一种招数。而央媒也直言:“戏如人生,可没有生活,哪来好戏?”雷佳音的高频拍戏让他几乎没有时间体验生活的丰富性,角色自然缺乏生命力和真实感。
然而,这并非只是雷佳音个人的困境,而是整个影视行业创作惰性的缩影。观众的反感并非针对雷佳音本人,而是对当前“流水线式创作”的集体抗议。当演员成为资本的“安全牌”,角色沦为市场的“保险系数”,观众的期待便被一次次透支。央媒指出:“艺术创作不能搞快餐化。”
雷佳音的困境,是整个行业应当警惕的信号。不仅仅是雷佳音,张译的“正义化身”、王耀庆的“霸总气场”、沈腾的“喜剧担当”等角色的固化,也暴露了国产影视剧人物设定的僵化问题。若观众仅凭演员的面孔就能预判剧情走向,那么影视创作的魅力将荡然无存。
那么,雷佳音的“窝囊男”标签,是否还能突破?观众的耐心,是否能够重新唤醒?这些问题,不仅关乎雷佳音个人的选择,更是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