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电影《旱塬》首映座谈会举行
影片主创团队、影评专家及
媒体记者齐聚一堂
围绕《旱塬》的创作历程和
深层立意展开热烈探讨
一致赞誉《旱塬》以扎实的现实主义笔触
真挚描摹了农业科学家
扎根大地、心系苍生的赤子情怀
今天跟小编一起来听听
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副会长、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电影学院
院长、教授竹子
如何评价这部影片?
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副会长、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教授竹子
《旱塬》是“王明军导演所有作品中打磨最精细的一部,从剧本到叙事均表现出色。”竹子联想到当年李星评价《白鹿原》时那句“把事叫咱弄成了”,认为《旱塬》同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在他看来,影片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对人物动机的真实刻画,成功跳出了传统主旋律作品的窠臼。
“李立科的奉献,不是喊出来的空洞口号,而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实在劲儿。”竹子强调,影片主人公的动力源于两点:一是亲眼目睹“农民受苦”时的切肤之痛;二是被人质疑“不行”“怂”之后,骨子里那股“争口气”的执拗。“这种动机太贴近生活了,就像村里那个不服输的技术员,被人说‘干不成’,就偏要守在地里做出个样子。没有刻意拔高,反而让‘奉献’二字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竹子特别指出,《旱塬》对模范带头人纯粹动机的塑造恰到好处。“它没把李立科写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讲清了他为何一头扎进旱塬。比如他放弃城市优渥条件,并非为了‘伟大’的标签,而是渴望在这片土地上‘被人当回事’的那份踏实感。”同时,竹子高度评价了演员曲国强的表演,认为他对角色的演绎张弛有度,情感表达细腻,并盛赞这部作品是“近年来农村题材中少有的好片子”。
在竹子看来,《旱塬》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用最朴素的方式,让观众看懂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坚守中变得不凡。“它告诉我们,伟大从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像地里的麦子,一茬一茬扎根泥土,自然就长出了分量。”
(记者:张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