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开寅
1
被誉为好莱坞歌舞片巅峰之作的《雨中曲》,自其问世以来便深受赞誉。无论是在评选的最佳电影榜单上,还是在影迷的心目中,它几乎无可动摇地占据着顶端位置。美国电影学会在2007年将其列为电影史上排名第五的巨作,而这一评价,至今仍被影迷视作标准。回到影片的黄金年代——五六十年代,法国新浪潮的开创者之一、美国电影爱好者弗朗索瓦·特吕弗,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他与好友阿伦·雷乃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反复观看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倒背每一格画面。
无论是欣赏其绚丽的歌舞场面,还是感受其中那种轻盈的快乐节奏,几乎每个观众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然而,或许我们都忽略了,在这些歌声悠扬、舞步轻快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一套关于“美国梦”的深刻逻辑,那种强者为王、赢家通吃的生存哲学。
2
影片伊始,观众便被带入一个辉煌的首映礼现场。当众人目光聚焦在男主角、电影明星唐·洛克伍德身上时,他手握话筒,充满感情地说道:“尊严,永远的尊严。” 这句话似乎为整部影片定下了基调。紧接着,影片通过一系列闪回场景,展现了唐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杂耍演员,经过不懈奋斗,最终成为好莱坞巨星的传奇经历。在闪回结束后,他再次以坚定的语气重复了那句话:“尊严,永远的尊严。”
通常来说,“尊严”代表的是每个人不容侵犯的精神核心,是无论财富、地位如何变化,都不可剥夺的内在价值。然而,在唐的回忆与现实交织的过程中,我们却逐渐意识到,这句“尊严”并非单纯的精神诉求,而是关于从底层突破、跻身上层的特权象征。在好莱坞,尊严不仅意味着财富和奢华的生活,更代表着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能掌控他人命运的权力。人们对这种“尊严”的崇拜,混杂着对失败的羞耻与成功后的放纵,形成了一种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人上人”式成功的“美国梦”。
3
影片几乎在每个剧情环节中都充满了对这种名人“尊严”的崇拜,表现出它如何凌驾于个人价值之上。很快,唐为了躲避疯狂追逐的粉丝,跳上了凯茜的敞篷车。在她慌乱中误以为自己遇到了劫匪,甚至开车冲向警察求助。然而,当警察认出唐的身份后,凯茜立刻改变了态度,主动表示愿意将唐送到目的地。
在车上,唐与凯茜围绕电影与舞台剧的艺术价值展开了一番争论。凯茜充满虚荣地宣称自己是一位能演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舞台剧演员,认为高雅的舞台剧艺术远胜过电影这类低俗的杂耍艺术。然而,稍后在制片人辛普森的家里,她的伪装被揭穿,原来她不过是一名舞蹈秀女郎,曾在纸壳大蛋糕里跳出来取悦观众。此时,唐恰巧是她表演的观众。
凯茜与唐之前的争论,立刻被她在低级娱乐圈的身份所打破,成了她的嘲笑对象。她羞愧难当,愤怒之下将一块蛋糕砸在了唐的舞蹈搭档——林娜的头上。随即,影片在拍摄现场呈现了另一个戏剧性的时刻:唐对于电影表演的价值产生了疑问,这时他的朋友科思莫通过一段夸张搞笑的歌舞表演《让他们笑》,提醒唐,表演的真正意义是娱乐和取悦观众,而非追求所谓的“艺术价值”。科思莫还唱道:“你可以钻研莎士比亚争取主角,但你不能用主角获得饭碗。”这段表演充满了对凯茜批评的反驳,也让唐重新找回了自信,承认作为喜剧明星的价值。
这段剧情用轻松的口吻勾画出高雅艺术与大众娱乐之间的矛盾,也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于成功的普遍认知:成功并非依靠高深的艺术追求,而是通过娱乐大众获得财富与名声。
4
当唐与凯茜的争论转变为感情纷争时,影片则进入了更加尖锐的冲突。不同于其他好莱坞影片中的恶棍反派,《雨中曲》选择了将女演员林娜塑造成一个“胸大无脑”的花瓶形象。影片通过夸张的描写,呈现了林娜的无知、势利与自大,她总是为唐制造麻烦,却毫不自觉自己已经成为笑柄。她不仅在工作中表现不佳,在情感上也一味地纠缠唐,完全忽视了唐的厌恶。相比之下,凯茜则既谦逊又聪慧,才华横溢。
在影片的情节中,林娜的愚蠢不仅表现为她对自己能力的无知,更是她无法适应从默片到有声片的时代变革。她那尖锐的嗓音和不熟练的台词朗读,成为了她在电影行业逐渐被淘汰的标志。随着情感与事业的双重危机,林娜尝试通过报复凯茜、威胁制片方等方式来维持自己在电影圈的地位,最终却未能阻止她的滑坡。
影片的高潮发生在新片首映礼上,唐在众目睽睽之下设下圈套,让林娜在全场观众面前假唱,彻底丧失了尊严。凯茜则顺理成章地接替了她的位置,凭借舞蹈、歌唱等多重才艺成为新一代巨星,最终与唐成就了幸福的结局。
然而,细细品味后,我们会发现,这场竞争其实并不只是关于爱情与事业的较量,而是在时代进步背景下,两个自负“尊严”的人以“美国梦”的方式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角逐。这里并没有绝对的正邪之分,更多的是展现了娱乐圈内残酷的权力斗争,只不过这些都被包裹在一个欢快的歌舞外壳中,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
5
“美国梦”曾是一个激励无数移民追寻的理想。它象征着在美国这片土地上,任何人都能凭借自身努力与才华,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它既包含了不懈努力的积极精神,又蕴含了不择手段、以胜败论英雄的现实主义色彩。它代表的是一个不断适应变化、通过奋斗迎接新机遇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雨中曲》无疑是一部渗透着“美国梦”内在逻辑的影片。影片不仅通过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过渡,呈现了这一梦幻实现过程中的变革,也从细节中渗透了对强者逻辑的颂扬、对弱者的讽刺,以及对物质享乐的追求。编剧贝蒂·康登与阿多夫·格林的背景——他们曾是舞台剧演员,并从纽约的夜场走向好莱坞——也让我们很难断言,这一切是他们对美国梦的批判,还是潜藏在喜剧外衣下的一种深刻反思。
无论如何,《雨中曲》无疑在技术上达到了顶峰,它的歌舞编排、旋律的动感和节奏感都展示了好莱坞歌舞片的无与伦比魅力。而它也提醒我们,最为通俗的娱乐作品,往往也承载着主流社会的价值观。
这些早已渗透进观众心中的思想,正悄然塑造着我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根深蒂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