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伊朗电影《普通事故》不仅成功摘得金棕榈奖,还引起了祖国高压政权的强烈反应,而导演贾法尔·帕纳西的处境也因此更加严峻。这部影片无论是从文化深度、类型探索,还是思想碰撞的角度,几乎无可挑剔。正在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展映的《普通事故》,通过对“殉道式压迫者”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探讨,既让人发笑,又带来深深的不安。那些以神圣之名践踏人类自由的暴力者,给无辜的受害者带来的创伤,永远无法愈合。
**从隐秘到锋利的“复仇”之路**
虽然帕纳西的作品过去常带有批判性质,但往往使用隐晦的寓言手法,企图在严格审查的环境下,同时连接伊朗本土与西方观众——后者尤其关注他对解放与民主的呼声。然而,《普通事故》这次不同以往,它毫不掩饰地将对“体制性反人道罪行”的控诉,毫不留情地投向了伊朗政府的脸面(也狠狠甩向了我们观众的脸)。片中的角色甚至毫无顾忌地将这种体制比作“伊斯兰国”(ISIS),并将其宗教原则的极端化比作对沙里亚法的滥用。影片结尾,观众的心情恐怕与被绑架者“瘸子”(Chromajz)一样,心头沉重——这位装有假肢的男人,被绑架者活埋在他自己挖掘的坟墓中,泥土无情地覆盖了他的脸。
**导演与社会的长久较量**
贾法尔·帕纳西的电影生涯已有三十年,戛纳、威尼斯、柏林等顶级电影节的奖项早已成为他名下的荣誉。但在伊朗,他的遭遇却充满了血泪。这位敢于直言政治现实的导演,长期以批判伊朗社会女性的不平等待遇与言论自由的压制而闻名。2010年,帕纳西被判刑六年,最终以软禁形式服刑。三年前,他再次被捕,虽然最终获释,但他始终是当局眼中的“敌人”。这些心酸与苦楚,成了他新作《无熊之境》(2022)的主题。
**荒诞喜剧中的深刻道德困境**
《普通事故》巧妙地融合了惊悚与荒诞喜剧元素,影片的核心是一个社会与道德角色的戏剧性反转。四个身份各异的人意外绑架了一位疑似曾经残酷折磨他们、效忠独裁体制的“暴君”。在帕纳西的价值观中,这些受害者无疑是“正义的一方”。他们渴望为那些以意识形态之名迫害他们的人复仇。然而,问题在于:他们能在一个身份不明的人身上实现复仇吗?
**“以眼还眼”与人性的光辉**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句古老的《汉谟拉比法典》中的箴言,似乎成了人类社会无法摆脱的烙印,代表了一种基于“对等伤害”的“正义”。然而,帕纳西笔下的主人公们并非那些盲目复仇的疯狂人物。超越原始的复仇冲动,理性与人性的光辉仍在闪耀。绑架者中虽有暴烈情绪,主张立即处决,但他们并非纯粹想要杀戮,而是深藏着其他更复杂的情感与挣扎。那些带着各自创伤的“英雄”,围绕着他们偶然抓获的“猎物”展开激烈争论,其场景让人不禁联想到经典生存恐怖片《亡命救赎》中,关于如何处理尸体的经典对话。
**不可避免的恐惧与体制的阴影**
影片中的荒诞情境,正是用来揭示体制冷酷无情的一面。随着角色反转的展开,观众不仅看到这些所谓“正面人物”的真实面貌,也无情揭示了国家机器的腐化。帕纳西利用这些被推向极限的普通人,精准地揭示了体制对人性的压迫。在紧张的氛围中,观众不仅为这些市井小人物的挣扎而发笑,还感受到他们想要向体制代表复仇,却又不舍失去自身正直的无奈。
**无法达成共识的分歧与体制压迫的深层次恐惧**
然而,角色间如何处置这个疑似体制敌人(以及制造集体创伤的人)的问题,始终难以达成共识。尤其是当角色之间的阶级差异渗透到他们的互动中时,这个矛盾就显得更加复杂。帕纳西巧妙地通过角色之间的冲突,展现了体制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偏执。
对后果的恐惧,加上角色本性的纯真(特别是修理工瓦希德和摄影师希瓦的纯真),让故事不断走向不可预见的结局。帕纳西在类型上游走自如,通过隐喻与直白的对话,一次次挑战观众的预期。当我们以为自己看透了角色的真实时,一场冰冷的正面对决却突然降临,两个不同文明阵营的对立,既映射了激进伊斯兰教的不公,也解构了《汉谟拉比法典》那看似“理性”的训诫,揭示了这种训诫背后的非人性残酷。
**金棕榈的背后:深刻的社会批判与人性拷问**
《普通事故》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像《寄生虫》一样,通过社会地位的巨大反转,展现黑色幽默;它又像一份关于伊朗乃至中东紧张局势的深刻证词,扣人心弦;它还像温特伯格的《狩猎》那样,用一场“小事故”对主角留下永久创伤,刺痛人心。尽管戛纳的金棕榈奖可能带有政治立场的色彩,但帕纳西通过这部精心构思、易于理解又充满开放解读的作品,将这一立场有力地传递给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