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宇梳着泡面头,系上写着“debtordeath”的红头巾,站在泰国街头大喊:“givememymoney”,一个要钱不要命的讨债商人,就这样扑面而来。
电影《无名之辈:否极泰来》一开场就直接给观众设定了基调:这次的主题依然围绕金钱、尊严、生命与小人物的命运,和前作有着不小的延续性。甚至电影用了一种谐音梗,原班人马从风情浓郁的贵州都匀直接穿越到了曼谷,给故事增添了一种“泰式”色彩。
回到2018年,低成本制作的《无名之辈》就像一匹黑马,悄然斩获近8亿票房。荒诞的小城故事、小人物的辛酸与挣扎,承接了宁浩的荒诞现实主义,给国产电影注入了一剂新鲜剂。豆瓣上234万观众为其打出了8.0的高分。
凭借前作的成功,《无名之辈2》走得更远了。从国内的小县城搬到国际大都市曼谷,加入了更具“泰式”特色的元素,包括大规模的枪战、绑架、杀戮等极限场面。原先笨贼的乌龙劫案,已经升级为一场让人心跳加速的生死较量。
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制作预算的增大并不意味着影视质量的提升。截止目前,《无名之辈2》在豆瓣上的评分仅有5.8分,远不如前作那么引人注目。
七年前,观众进入电影院,带着期待再次看到同样温暖的小人物——他们可能身处底层,尊严被践踏,价值被忽视,却依然拼尽全力去争取一点点尊重。观众期待这份温情与坚韧,然而《无名之辈2》却没有延续这种情感,而是引入了“戏中戏”的结构,通过综艺和网络的元素,展示了媒介社会如何消费人与人之间的尊严和人性的求生。
话题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显得非常有时代感,电影也在努力讲述更宏大的主题——个体与社会结构的碰撞。创作者显然有着雄心壮志,不仅要讲述人物的故事,还要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显然在扩展这些宏大主题时,电影的核心小人物故事却出现了问题。
人物的塑造似乎更多是为了完成“主题”的需求,而非真实展现他们的复杂情感和心路历程。暴力枪战、对媒介工业的批判、小人物的崛起等元素,成了商业电影的工具,而不再具备原本的深刻内涵。电影本意是批判娱乐至死,但它自己却陷入了喧嚣和表面化的陷阱。
如果说《无名之辈》在于展现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与反差——如何在被碾压之时仍能绽放出倔强和勇气,那么续集的“类型化”剧情稀释了这种核心,也让人对“无名之辈”内心的深层次探讨变得模糊不清。总的来说,《无名之辈2》成了一部可惜的半成品。
例如笨贼胡广生,他扬言自己是“杀人如麻”的悍匪,满身武装从手机店抢走了两大麻袋手机,结果却发现全是毫无价值的模型机。这个乌龙场面被做成鬼畜视频,在电视台反复播放,胡广生简直无法接受,躺在地上痛苦哀鸣:“老子如果犯法,你抓我啊,我认账。但你为什么要恶搞我,侮辱我?”
在《无名之辈》中,章宇饰演的胡广生对自己的尊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原本他想通过“做件大事”证明自己,但命运却又一次捉弄了他。他成了网络笑柄,这种无情的侮辱可能是网络时代最残酷的惩罚。在《无名之辈2》中,这种情节有了升华。章宇饰演的小商人陈三金,因为“渣男”行为,被前女友兼节目导演薛芳梅(任素汐饰)选中,成为了一档恶搞综艺节目《再见渣男》的主角。
曼谷街头,陈三金和薛芳梅正陷入一场尴尬的分手局。薛芳梅控诉,电视台经营困难,陈三金供应的灯具无法收到款项,生活费全得自掏腰包,陈三金还常常闹到她工作的电视台要钱。陈三金则一副毫不在乎、唯利是图的样子,谈起钱来理直气壮。突然,剧组陷入了恐怖组织的绑架,他们被卷入了一场生死对决。
这场绑架与杀戮其实是一场策划好的“整蛊”行动,陈三金不断面临道德与人性极限的考验:面对女人质被侵犯,他是否该救;与前女友拔枪相向,必须做出选择;黄金面前,他是选择钱还是命。节目组通过特写镜头、表情包等手段,把陈三金的“渣男”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仿佛是在观看一场真人秀,看到一个毫不犹豫的渣男在人性与道德的拷问下滑稽可笑。
随着“戏中戏”的结构浮出水面,所有演员都成了剧中的“表演者”,唯独章宇的陈三金,仍然处于生死存亡的“正剧”之中。这里,节目组用尽一切手段操控陈三金的反应,甚至将他的生死当作“娱乐”来消费。媒介掌控的世界里,三金真实的情感和选择成了“看点”。
这种情节的构建显然与《楚门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通过平凡的镇子和理想化的中产生活,呈现出主人公对自由的渴望,而《无名之辈2》则通过一个人被完全操控的故事,展现出媒介如何剥夺个体尊严,如何将人的生死变成一场公共娱乐。
当陈三金与薛芳梅的戏中戏开始进入高潮时,陈三金爆发出血性,开始反抗。正如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暴力成为了小人物反抗的最后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反转的高潮,并没有提供更深层的觉醒。陈三金的复仇,虽然打破了剧本,但依旧是在剧组安排下进行,缺乏主题性的抗争与觉醒。
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电影的暴力美学给了观众一场看似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然而剧情的快速反转和陈三金的“英雄”崛起,却没有充分铺垫,使得整个情节显得有些仓促。电影对于小人物的描述与情感的递进被暴力和快节奏的枪战所遮蔽,人物的内心世界似乎被简化成了表面化的“游戏化”叙事。
最终,观众不禁感叹:原本充满深度的小人物故事,到了续集,是否已经被过度商业化,成了一场华丽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