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鸿图》是广东说唱歌手“揽佬”与刘夫阳联合创作的一首说唱歌曲,收录于2024年8月20日发布的专辑《八方来财》中。这首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尽管在国内外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但它的“魔性”旋律却凭借强烈的节奏感在短视频平台及海外社交媒体上风靡一时,成为当前华语乐坛最具代表性的现象级作品之一。
歌曲中的岭南文化元素,特别是采样自粤剧《帝女花》的经典唱段,为歌曲增添了传统的文化气息。MV也专门在香港赛马场和莲香楼取景,歌词则提到“银龙鱼”、“劳力士”、“大师题字”等地道的广东生活元素,再现了当地老板们的日常。这些细节构成了歌曲背后的广东文化面貌。
然而,尽管这首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众多外国观众,收获了海外平台Spotify的高播放量,其背后却隐藏着强烈的文化冲突。在一些国内观众眼中,这首歌过于“土”且“俗”,并且由于采用普通话而不符合广东的地方特色,这让人们对其文化价值产生了质疑。尤其是那些广东本土的听众,他们认为歌曲并未恰当地表达广东的文化精髓,甚至有人提出,既然是广东文化的代表,为何不使用粤语、客家话或潮州话来演绎?
这首歌为何在发布大半年后才爆红呢?关键在于“不齐舞团”设计的舞蹈动作,这套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迅速在短视频平台流行开来,极大地推动了歌曲的传播。数据显示,该舞蹈在抖音上的翻拍量已经超过50万条,参与者范围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退休的大爷,从白领到农民,都能够轻松上手,成为全民娱乐的潮流。
《大展鸿图》不仅在国内火爆,也在海外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在纽约街头,年轻人自发表演这首歌的舞蹈,伦敦唐人街的商铺则不断循环播放。甚至在巴西,有歌手用葡萄牙语翻唱这首歌,展现了歌曲跨文化传播的力量。7月初,揽佬凭借这首歌突破302.2万月听众数,超越周杰伦,成为Spotify华语歌手月听众排行榜的第一位。这个成绩无疑证明了这首歌的全球影响力。
从音乐风格上来看,揽佬的作品可以被归类为“揽式孟菲斯”,即将美国南部孟菲斯风格的说唱节奏与中国东南沿海的地方文化相融合,再加上带有浓厚客家口音的普通话与粤语,使得这首歌在听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力。歌曲的开头采样了粤剧《帝女花》中的经典唱段,再配上电子音效和碎拍鼓点,完美地将传统的粤剧元素与现代说唱节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颖的音乐风格。
此外,歌曲的旋律简洁、重复,具有强烈的记忆点,堪称“洗脑”型的音乐。正如一些网友所说,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可能觉得“好土”,但第二次听便开始跟着节奏“抖腿”,第三次就已经能唱出其中的旋律,这种“上瘾”效果是《大展鸿图》能够迅速传播并打破语言障碍的重要原因。
然而,这首歌的成功并非仅仅靠音乐本身,而是符合了当前短视频时代的传播规律。歌曲走的是舞曲逻辑,通过低门槛的舞蹈模仿潮,在全民参与中实现了高强度的传播。这一传播方式与传统的文化输出模式不同,更贴近当下年轻人对互动和参与的需求。
此外,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大展鸿图》也与当下的经济环境紧密契合。歌曲中反复提到“来财”和“大展鸿图”,正是许多人对财富和好运的渴望。在当前经济不确定的时代,许多人将这首歌视作一种对富贵生活的象征,甚至把它当作一种集体祈愿的方式。
尽管这首歌取得了广泛的传播和成功,但它也伴随着争议。在国内,一些网友认为这首歌代表了“低俗文化”的胜利,甚至调侃“华语乐坛完了”。他们批评歌曲过于炫富,歌词和MV内容空洞,缺乏深度。更有广东的听众指出,虽然歌曲采样了粤剧元素,但歌词和歌曲的整体氛围与粤剧的悲情故事格格不入。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广东文化并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表现形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本就不是对立的,流行文化中同样需要有“土嗨”的存在。而且,在当今文化创作的背景下,年轻化的二次创作和民间的自主创新正逐渐成为新的潮流,为什么不能接受这样的文化表达?
《大展鸿图》的走红,也揭示了文化差异的冲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和和谐常常是审美的标准,而直白的“炫富”则往往被视为低俗。相比之下,欧美的说唱文化则鼓励展现个人财富,豪车、皮草、大金链等元素在MV中随处可见。因此,虽然《大展鸿图》在海外受到热捧,但在国内却常常受到批评。
揽佬自己也回应了这一点:“我不想让‘土’和‘潮’来定义我的音乐,因为这些词语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标签。不论什么样的音乐,只要它存在并受到关注,必定有它的道理。”但与此同时,乐评人伍福生也提醒,揽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保持热度,避免成为昙花一现。
在短视频时代,歌曲的传播速度极快,但随之而来的是遗忘的速度也同样惊人。要想成为经典,不仅需要“洗脑”的旋律,还需要在听众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大展鸿图》的未来,仍然需要更多的思考与创新,才能在快节奏的娱乐产业中,维持其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