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音乐节形式的综艺节目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音综的一条细分赛道。去年的《闪光的夏天》首季,由浙江卫视与优酷联合推出,尽管这档音乐节竞演真人秀有其新颖性,却因过于传统而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与讨论。时隔一年,第二季重磅回归,但这次的邀请嘉宾和节目设置让人刮目相看——韩红不仅担任了节目总导演,还同时作为制作人参与其中。音综中,导师同时身兼导演职务并不多见,这一变化让不少观众对节目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回顾近年来明星个人IP类综艺的兴起,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明星正在凭借个人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节目。张颂文、赵露思、吴克群等人相继推出了以个人特色为主的综艺节目,逐渐从小型定制节目向主流大综艺迈进。然而,这类节目大多聚焦在生活类内容的展示上,强调“真实感”和“治愈性”。与这些节目不同,音综节目虽然有导师阵容的设置,却很少依赖于明星个人IP,尤其是在导师的角色设置上,多以团队合作和互动为主。韩红的参与则不同,作为导师与总导演,她将个人IP与节目内容巧妙融合,为节目注入了独特的个性与深度。
韩红不仅是节目中的点评导师,她的参与几乎涵盖了节目制作的方方面面。最初的歌手选拔阶段,韩红便亲自参与,挑选出10组新声代歌手,并且全程监督选歌、编曲和舞台设计等细节,确保每一位选手的表现与节目整体气质高度契合。此外,韩红的存在也让节目从头到尾有了清晰的故事线。通过她的视角,观众得以一窥新声代歌手们的成长过程。每一位歌手的进步和蜕变,都在韩红的点评中得到了具体而深入的呈现。
例如,韩红对李允儿和简单对话乐队的《山歌好比春江水》第一版编曲提出了犀利的批评,直言其编曲风格单一、缺乏创意。她的批评不单纯是口头上的指责,更多的是为歌手们提供改进的方向。在姚琛与曾比特的《看我72变》表演结束后,韩红毫不留情地指出,“唱歌不是比谁声音大”,这一言辞犀利的点评,既体现了她对音乐的严苛要求,也给了节目更多的看点与话题。而在韩红的带领下,新声代歌手们也渐渐从单纯的歌唱表演,进入了对音乐内涵和舞台表现的深度思考和实践。
然而,尽管韩红的个人风格为节目增色不少,其他部分却显得较为混乱和失焦。《闪光的夏天2》作为一档“专业主义”节目,本应通过音乐去打动观众,用音乐来确立选手的个性标签。但出乎意料的是,节目开场并未直接进入选手的音乐展示,而是大量呈现了真人秀环节。分组选歌环节完全没有规则,选手们只是简单地商量着决定自己的搭档,仿佛是随意而为。节目试图通过这些段落展现选手间的互动和情感联系,却忽略了音乐本身的重要性。这些过于冗长的真人秀内容,让本应成为焦点的音乐舞台反而显得有些薄弱。
更令人不解的是,节目的第一期虽然已进入了合作舞台的环节,但大量时间却又被用于展现选手的个人solo舞台,这样一来,观众对整个节目的主线剧情感到迷茫,不知道节目到底想表达什么。钟懿在与周震南合作时,因未能跟上节奏频频哭泣,李允儿与简单对话乐队的配合也因为音调不合而产生了不少矛盾。选手的专业性与节目形式之间的脱节,让观众无法真正从音乐角度去理解他们的优点和特点。
节目的机制设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72小时限时改编的要求无疑增加了选手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并没有转化为更高质量的舞台表现。反而,由于时间紧迫和任务繁重,选手们只能顾及到如何完成任务,往往忽略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个性化呈现。这种不合理的工作量安排,导致了选手们在音乐上的表达未能达到最佳状态,也让他们的个人特质没有机会得到充分展现。
韩红虽然在节目中做出了大量努力,但她的努力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配合和呈现。节目中的真人秀和舞台部分没有形成有效的连接,这让节目显得有些支离破碎。虽然每个环节都非常出彩,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过于松散,观众无法感受到每个环节的内在联系。例如,节目组通过真人秀内容努力塑造选手的人物弧光,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但这一切并未在舞台上得到足够的回馈。尤其是在第二场演出中,本该通过音乐表达选手成长的部分,却被节目改编成了仅仅是换了一种方式的翻唱,这样的做法让节目的节奏和内容都显得有些吃力。
总的来说,《闪光的夏天2》在各方面的设定上都是有潜力的,但在执行上却显得有些混乱。节目试图通过强烈的真人秀模式吸引观众,但缺乏足够的音乐层次和情感连接,最终导致节目的核心价值未能准确呈现。无论是韩红的导师身份,还是选手们的成长故事,都在碎片化的呈现方式中失去了应有的连贯性。此时的《闪光的夏天2》,虽有潜力,却在实现上显得力不从心,节目中的每一部分似乎都在独立运行,而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