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近50部剧,仅有4部扑街!”——最近,于正在应对网友质疑时抛出的这组数据,瞬间引爆了娱乐圈。这样的“高调自我辩护”并未平息争议,反而掀起了一场全民热议,探讨“扑街”的定义以及“于正的爆款含金量”。
于正对自己过去的成绩信心十足,他将那4部被视为扑街的原因归结为“人情债”,即未能亲自参与剧本创作,或遭遇演员意外、政策调整等不可抗力因素。他甚至对《玉楼春》这部被嘲讽为“无声无响”的作品云淡风轻地表示:“平台满意,播得还行。”也就是说,对于观众来说,觉得它不够火,其实是你们的期待值太高了!
然而,网友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们回应称:“平台的满意并不等同于观众的满意,于正是不是对‘扑街’这个概念理解有误?”众所周知,依照行业内的潜规则,收视率未达预期、招商不顺、口碑崩坏都可被视作扑街。而于正口中“仅有4部”的说法,显然与公众认知存在差距。
尽管于正没有明说这4部剧具体是哪几部,网友们却毫不客气地翻出了旧账——在2025年上半年,他参与的三部剧(未提名)绩效惨淡,被戏谑为“半年之内便完成KPI,扑街率竟直逼75%”。更加让人心痛的是,网友统计下来,真正被视为现象级的爆款作品,几乎可以用两只手来数:《宫》《美人心计》《延禧攻略》《墨雨云间》等等。即便是最近捧红了白鹿的《周生如故》和《长月烬明》,严格说起来也不是他的亲手之作,这无形中证实了“于正造星神话”的渐渐褪色。
面对如此争议,于正依旧显得从容不迫,提出“影视行业本就有波动”的观点,并频频发出金句:“总不能吃完了就不留给别人饭吃”“一部剧扑了并不等于全盘否定”。然而,网友们反驳道:“波动虽然常见,但‘50部仅扑4部’这样的数据是不是完美得有点不切实际?”更有业内人士开始暗指,于正近年来的作品套路化严重,依靠“黑红”营销博取眼球,早已没有了当年《延禧攻略》的创新灵气。
这场激烈的口水战,表面的较真在于“扑街数量”,实则暴露了行业内评价体系的撕裂现象——平台关注招商和播放量,观众注重的是口碑和热度,而制作人则倾向于进行“选择性统计”。于正所说的“50部仅扑4部”,或许是他心目中的“胜利”,但观众真实的投票结果,显然才是更为严酷的业绩单。
未来,于正若再提及自己的战绩,网友们恐怕会附上一句:“能否先把那4部‘扑街名单’公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