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许多王炳彧的大学同窗在谈及他时,满是感慨与惋惜。
他离开的太早了——理想的翅膀尚未完全展开,艺术的才华还未完全绽放,他却悄然无声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只留下那些斑驳泛黄的旧影像,静静镌刻在时光的流逝里。
你是否还记得那部名为《通天临记》的香港老电影?
它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圈里临时演员的酸甜苦辣。
这部影片由后来执导《少林寺》的张鑫炎担纲导演,方平、刘雪华、鲍起静等明星联袂出演。
八十年代初,《通天临记》在内地上映时,被改名为《银幕天使》,一时间票房如潮,观众络绎不绝。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定然不会忘记方平那含泪带笑的细腻表演,也一定被当年年仅二十岁的刘雪华那清新脱俗、宛如出水芙蓉的气质所震撼。
但你是否还记得片尾那场“假戏真做”的高潮戏?
饰演临时演员阿通的方平,被好友沙皮猪“设局”,意外卷入了一场黑帮争夺地盘的激烈械斗。
在千钧一发之际,阿通凭借灵活的身手和一丝运气,机智逃脱。
那场戏充满了港式幽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在这场戏中饰演黑帮老大的演员,你还记得是谁吗?
没错,就是他——王炳彧。
或许你觉得有些熟悉?
让我给你看一张他的剧照,想必你会豁然开朗。
没错,他正是那部经典抗战影片《地道战》中,饰演村长高老忠的那位演员。
他的名字,叫王炳彧。
当时,没人将片中的黑帮老大与这位北影厂演员联系起来。
原因有二:一是他的形象与过去惯演的角色截然不同;二是大家难以想象北影厂的演员会去香港拍片。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部电影拍完后不久,他便悄然离世。
从此,他如同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留下些许余光,渐渐被时光淹没在记忆深处。
在许多人眼中,他本有望成为资深戏骨。
在北影厂,他曾被重点培养,被视为著名表演艺术家赵子岳的接班人。
人生无常,浮生若梦。
幸好光影记录了他那短暂的银幕旅程。
王炳彧1935年出生于陕西西安,自幼成熟稳重,却对文艺充满热爱。
1956年,北京电影学院成立,面向全国招收首批表演本科生,21岁的他从西安报名参试,经过严苛选拔,成为34名幸运儿之一。
同班同学里有许还山、王苏娅、马精武、胡乐佩等日后成名的演员。
当年的许还山风度翩翩,王苏娅仪态万方,唯独王炳彧外貌显得粗犷,仿佛一位山里来的老农,年仅21岁,却有着仿佛五十岁老人的面容。
因此,他成了同学们公认的“老大爷”专业户,几乎包揽所有小品中“老爷爷”的角色。
学校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1957年,导演系与表演系联合拍摄实验电影《穿山巨龙》,王炳彧饰演老司机张果祥,初登银幕便表现出非凡的沉稳与老练。
随后在影片《父子俩》中,他饰演地下工作者老高,凭借自然成熟的演技迅速走红。
1960年,王炳彧毕业后被分配至北影厂。
当时北影星光熠熠,年轻演员难以崭露头角,然而他因独特的形象与戏路,迅速获得重用。
毕竟北影厂真正能胜任“老人”角色的演员寥寥无几,赵子岳是唯一一个重要代表。
因此,王炳彧被寄予厚望,被视为“赵子岳”的接班人。
他先后出演《北大荒人》的车向阳、《停战以后》的李连长。
1962年,谢添导演喜剧片《锦上添花》,赵子岳推荐他出演铁英父,27岁的王炳彧和53岁的赵子岳同台扮演同辈角色,毫无违和感。
赵子岳对他的认可愈加坚定。
1963年,崔嵬、欧阳红樱执导儿童片《小兵张嘎》,选中王炳彧饰演胖墩父亲老满,他成功塑造出河北老农的形象,惟妙惟肖。
196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抗战影片《地道战》,导演任旭东将高家庄村长高老忠的重任交给了他。
影片1965年上映后大获成功,王炳彧的高老忠成为几代观众心中的经典形象。
尤其是那场“拉钟报警”的戏码,细致入微,令人印象深刻。
他从容走出家门,步履沉稳;发现敌情,动作迅速警觉;危急时刻,踉跄奔向村口大钟,果断拉响警报。
背景音乐紧张焦急,融合地域特色旋律,搭配王炳彧的演绎,堪称完美。
这段戏成了公认的经典,甚至激发孩子们创作出童谣:“老忠叔快跑,后面有鬼子追你,快跑快跑,别被抓住了……”
高老忠的及时警报保护了村民进入地道,他本人却壮烈牺牲。
这一形象,成为王炳彧演艺生涯中最耀眼的光辉。
虽年仅三十出头,他却已是“老大爷”角色中不可替代的存在。
北影厂将他视为“银幕老大爷”的代言人,他还出演了《浪涛滚滚》、《红石钟声》、《红雨》、《海霞》、《万里征途》等影片,频频亮相。
如果他一直走这条戏路,成为老戏骨几乎毫无悬念。
然而,他却突然向北影厂提出辞职,前往香港。
演艺之路从此峰回路转。
1978年,他在崔嵬导演的《风雨里程》中饰演严昆玉,随后携家人移居香港,加盟凤凰影业。
但他那种质朴的表演风格与香港电影圈迥异,难以获得重头角色。
凤凰影业当时正值辉煌期,出品多部佳片,但王炳彧习惯的“农村老大爷”形象,在香港市场需重新定位。
1979年,张鑫炎执导的《通天临记》中,他饰演黑帮老大,首次尝试全新角色。
与他生活经历迥异,但他迅速适应港式夸张表演,神态威严,霸气十足,令人印象深刻。
谁能将他与《地道战》中的高老忠联想起来?这足见他的可塑性之强。
之后他又在《泰山屠龙》中饰演被反派杀害的侠士之一,在《密杀令》中扮演开封府班头,虽角色不大,却默默奉献。
这些电影的焦点常是江汉、夏冰心、朱虹等主角,王炳彧的名字鲜少被提及。
1982年,张鑫炎导演的《少林寺》横空出世,风靡一时,然而王炳彧却猝然因心脏病离世,年仅四十七岁。
生活中的他性格豪爽,身体看似健朗。
北影厂老演员回忆他身材壮实,冬日北京冰天雪地,却常穿单薄皮夹克,活力十足。
他不拘小节,常与工人兄弟混在一起,难辨身份。
70年代中期,有网友回忆,某次到铁道干校游泳池游泳,遇门紧闭,他们敲门引起王炳彧注意。
当他出现时,孩子们认出他,唱起了“老头后面有鬼子在追你”童谣,他大笑着站在那里,形象生动鲜活。
这样爱笑的他,却命途多舛,生命短暂。
不仅擅长饰演“老头”,他的声音也极具特色。
从他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影片配音中,可见一斑。
遗憾的是,这位才华横溢、戏路宽广的演员,英年早逝。
他的同班同学许还山却在八十年代大放异彩,成为家喻户晓的老戏骨。
多年过去,不知是否还有影迷记得王炳彧这个名字?
他曾短暂地闪耀银幕,却匆匆消逝,甚至未能与更多喜爱他的观众道别。
今日重温《通天临记》,无意间看到他,内心不禁涌起无限感慨。
耳畔,依旧回响着他那句铿锵有力的“准备战斗!”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