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泡鱼
编|司徒夜
《酱园弄》在上映前掀起了轩然大波,话题热度遥遥领先,然而一经上映,舆论迅速逆转,全网哗然,口碑一落千丈。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这部影片,最终还是未能逃脱滑坡的命运。
网友的评价犀利又直击痛点:“用九九八十一道工序,做出了一盘拌黄瓜。”这份讽刺,恰恰也折射出导演陈可辛应承担的部分责任。
在电影市场如战场般激烈的竞争中,票房数据虽然耀眼,却无法完全衡量观众的真实感受。赢得了票房的成功,却失去了观众的心。此次,陈导的职业生涯无疑多添了一笔不太光彩的“败笔”。
数据说明了一切:上映数日,票房突破两亿,甚至连续七天稳居日票房冠军。表面看来,似乎正如陈可辛导演所期望的那样,市场操作颇为精准。然而,能力的真伪还需更深层的考量。
影片汇聚了大半个演艺圈的实力派明星——章子怡、雷佳音、王传君、赵丽颖、杨幂、大鹏、易烊千玺等。他们的光环和庞大粉丝群,足以保证流量和关注度,投资方也从中获益丰厚,演员片酬一一到账,大家都显得喜气洋洋。
但唯独观众,成了被耍弄的“笑柄”。网友们形象地说:“这电影像是放了1000响炮仗,噼里啪啦地炸过去,噪音大,却没内涵。”
影片以悬疑为噱头,吸引了大量忠实影迷,大家都期待能在层层迷雾中揭开真相,体验惊险刺激的故事。然而实际情况是,影片不过一个多小时的叙述,用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一个遭受家暴的女人最终‘了结’了丈夫。”
更有网友吐槽:“每个角色都像是带着不纯动机的工具人,虽知道他们的目的,却又不觉得他们真正属于那个角色。”剧情空洞无力,叙事凌乱不堪,影片以疑惑开头,以更深的困惑收尾。试图涵盖多种风格,却无一出彩,最终忘却了电影讲好故事这一根本。
令人唏嘘的是,这部曾经备受期待的“大制作”,竟沦为观众口中的“笑柄”。正如那句老话所言:“贪多嚼不烂,反而失了味道。”如今,这句话成了最真实的写照。
这类预制爆款影片,给人带来的是压迫感与不适感,难以舒心。更糟糕的是,影片打着“女性觉醒”的旗号,实际上却沦为一种炒作的遮羞布。杨幂与赵丽颖两方粉丝在网络上激烈撕逼,争论演技与角色位置,片方非但不加劝阻,反而变得“顺水推舟”,默认这种撕裂局面。
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戏外却成了“雌竞”的战场,讽刺意味浓厚。宣传重点集中在女性的苦难与暴力场景,章子怡在片中被“花式虐待”:进猪笼、遭暴打、衣衫褴褛,满身是血,几乎不成形。银幕外,女主角的悲惨遭遇则被转化成猎奇展览,官方账号发布的视频内容便是铁证。
类似于《749局》和《上海堡垒》,陈可辛这次将《酱园弄》划分为上下两部,坦言“第一部票房越好,第二部就越早上映”。而影片在豆瓣上的开分仅为5.9,刷新了他职业生涯最低纪录。照此趋势,续集的前景令人堪忧。
“法拉利即使老了依旧是法拉利”这句赞誉,在陈可辛身上似乎成了悖论。从早年间担任编剧、制片、助导,直到成为掌握话语权的导演,他的职业道路顺风顺水。多年来,他被誉为天才导演,实至名归。
1991年,他以《双城故事》崭露头角,影片清新淡雅,描绘了那个年代质朴青涩的友情与爱情。凭借满腔热情与才华,他强势进入电影圈。随后作品屡获好评和票房佳绩,《甜蜜蜜》便是其中代表作。黎明与张曼玉的完美组合,以大时代为背景讲述小人物的命运挣扎,配以邓丽君的歌声、街头霓虹灯、简陋出租屋等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香港黄金时代的市井生活。该片多次斩获大奖,甚至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十佳影片”。
那时,能被陈导相中出演,是演员的荣耀。巅峰时期,《投名状》和《门徒》双双入围金像奖,陈导实现了名利双收。黄晓明甩掉“油王”称号,也离不开他的栽培。《中国合伙人》中的晓明,更是奉献了教科书式的表演,塑造了一个真实丰满的创业者形象。
此外,《亲爱的》捧红了赵薇和张译,《如果·爱》让周迅崭露头角,《投名状》成就了李连杰。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陈可辛的“口碑灵药”变成了“口碑毒药”,那层“大师滤镜”逐渐消散。是资本介入导致创作失衡?还是事业繁忙导致精力分散?或许也是“老将难敌新秀”的无奈。
同行王晶的几句点评犀利且真实:“他既想拿奖,又不放弃票房卖座,一直如此。”昔日辉煌,今日转型,陈可辛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关键节点。当市场审美、资本逻辑和文化环境剧变,曾经的成功模式可能成为桎梏。能否突破瓶颈,仍是未知数。
或许,他可以向年轻导演学习,专注剧本打磨,不盲目迎合市场需求。放下“资深导演”的包袱,把作品质量放在首位,致力于“讲好故事”。毕竟,无论何种类型的电影,最根本的永远是“用故事打动人心”。
陈可辛此次的“失利”,并非能力的缺失,更像是在资本裹挟和市场变化的夹缝中,暂时偏离了他早期以故事和情感为核心的创作初心。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会以全新姿态强势回归,给观众带来惊喜。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