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明确杜绝抗战 “神剧” 乱象。随着微短剧市场的蓬勃发展,抗战题材创作热度攀升,可部分作品却误入歧途,引发广泛关注。
近期,一些涉及抗战内容的竖屏微剧问题频出。人物设定悬浮,主角仿佛拥有 “超能力”,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大显神通;剧情走向离谱,为追求戏剧张力,脱离历史背景,呈现出荒谬的情节。这些都让观众产生 “神剧” 观感,严重消解抗战真实历史,误导青少年对那段艰苦岁月的认知。
回顾往昔,抗日 “神剧” 可谓层出不穷,荒诞情节令人咋舌。曾有剧中主角身怀 “绝技”,能徒手 “手撕鬼子”,或是用弹弓轻易击穿鬼子身体,这些违背常理的夸张桥段,仿佛将残酷的抗战变成一场闹剧。还有的抗日剧,人物台词错漏百出,“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我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日本人残忍杀害了” 等台词,不仅让人啼笑皆非,更是对历史的亵渎。更有甚者,将抗战背景与偶像剧、言情剧生硬嫁接,让抗日战场变成了 “情场” 与 “秀场”,痞子、土匪等角色成为抗日主力,以玩闹的态度对待战争,崇高的抗战精神被肆意消解。
抗日 “神剧” 屡禁不止,根源是多方面的。从创作角度看,部分创作者缺乏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扎实的史料考证,妄图通过奇技淫巧吸引眼球,获取商业利益。一些编剧艺术造诣不深,无力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抗战正剧,便剑走偏锋,用荒诞情节博人关注。在市场层面,抗战题材因具有一定的受众基础,且在立项、投资、制作和播出等环节相对顺利,吸引了众多投资方扎堆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部分创作者为脱颖而出,不惜采用低俗、夸张的手法,导致作品质量下滑。
这类 “神剧” 危害极大。抗战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苦难记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神剧” 对历史的歪曲和戏仿,是对浴血奋战的先烈们的不敬,严重伤害民族情感。同时,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接触这类虚假、扭曲的抗战作品,容易对历史产生误解,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此次广电总局发文,明确要求各级广电管理部门落实监督责任,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落实播出、制作、宣发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生硬嫁接到真实抗战情景;杜绝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防止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 “奇功”“神技”;摒弃 “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 的幼稚化剧情;坚决杜绝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以及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的创作模式。
广电总局的举措旨在引导抗战题材微短剧创作回归正轨,通过树立正确的创作导向,让作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以真实、严肃的态度展现抗战的艰苦卓绝与伟大意义。只有如此,才能让抗战题材作品发挥应有的价值,传承民族精神,铭记历史教训,激励当代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