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影视剧市场上,一些演员在朗读台词时,由于口音或语调与角色设定不符,常常会被导演要求在镜头前只展现个人形象,而在后期制作时,再找专业配音演员来为这角色配音。这种现象在影视圈里其实并不罕见。
真正能够在拍摄中坚持使用自己原声台词的,只有少数专业演员。尽管许多演员因为拍摄档期的限制,通常都会选择后期配音,但那些在拍戏结束后仍然坚守使用原生台词的演员,更显得珍贵和敬业。
最近,刘宇宁在接受中国电影的采访时透露,他在拍戏过程中始终选择使用原声台词。这个坚持源自于他决定成为演员之前,参加的某个综艺节目。在那个节目中,他被安排去各位老师的家中住上三天两夜。
在与著名演员王刚老师的相会中,王刚老师正在排练话剧,两人有幸一起参演了一些戏剧片段。刘宇宁在话剧《断金》中扮演了佟四爷一角,并且表现相当优秀。王刚老师还曾指出演员和明星的区别:演员需要“把自己砸碎,重新塑造成另外一个人”。用餐时,王刚老师对刘宇宁说:“一个优秀的演员,只要你的台词好,演技自然不会差。”这句话一直铭刻在刘宇宁心中。
他清楚自己的东北口音较重,这在拍摄时是个障碍。因此,自从结束节目后,刘宇宁便在私下里努力练习普通话。许多人对“台词好”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普通话标准”或“声音动听”。经过一年的私下练习,刘宇宁才明白:真正的台词好,不在于声音多动听,而是能通过台词节奏的变化,丰富角色的内涵。
将演员的演技与原声台词结合,这一见解相当深刻。刘宇宁在之后的作品中也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在《折腰》中,他饰演的魏劭展现冷酷霸气,通过压低音调和停顿制造出强烈的压迫感;在《一念关山》中,宁远舟的侠义与柔情则通过语速的快慢表达内心的挣扎;而在话剧《断金》中,他凭借沙哑颤音演绎沧桑,获得王刚的赞誉,称其演技如“整容般精湛”。
而他所主演的古装剧《折腰》《珠帘玉幕》《一念关山》均采用原声播出,让他成为业内少见的“100%原声率”演员。在当下的影视圈中,“依赖配音”已变成常态,由于档期紧张、口音问题等,配音似乎成了“遮羞布”。因此,刘宇宁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
原声代表着对角色的再创造,也是演员不能逃避的责任。演戏是表演“人”,而声音本应是人最真实的灵魂。当刘宇宁在镜头前咬紧每一个字、细致把握每一次呼吸,观众所听见的,不仅仅是台词,更是一个职业演员对其职业尊严的致敬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