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古恩执导的《超人》不仅对DC宇宙(DCU)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对广大的DC迷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价值。这部影片是DCU重启后的首部作品,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未来众多项目的走向。对于DC迷来说,过去那些光辉与低谷交织的历史仍历历在目,许多人渴望一部既能获得口碑又能引领票房的作品,从而为DC的辉煌复兴开个好头。
然而,尽管《超人》在美国本土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成绩,但超英电影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整体表现有所下滑,尤其难以再现《复仇者联盟4》那种轰动效应。古恩的电影没有达到当年《复联4》的巅峰,而这一点在全球范围内尤为明显。
从超人这一角色的创作初衷来看,他便与蝙蝠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阳光、乐观、正义和善良,他的形象充满着理想主义。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敌人,超人始终不吝惜给予他们同情和理解。他既是氪星文明的使者,又是堪萨斯农场的一名普通青年,同时也是《星球日报》的记者,更是正义联盟中那个总能在危急时刻带来希望与光明的英雄。他所体现的无私、正义与希望,几乎成为美国梦的象征。
可以说,超人自漫画推出之日起便迅速席卷美国,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最具美国精神的象征之一。超人也成为了最早登上大银幕的超级英雄之一,而如今谈及超人,很多影迷的记忆里不可避免地浮现出克里斯托弗·里夫和亨利·卡维尔的身影。然而,事实上,早在1948年,由科林·艾兰主演的《超人》便首次登上了银幕。
尽管詹姆斯·古恩避免了落入超级英雄起源的老套模式,但从某种角度而言,影片依然讲述了一个关于超人成长与蜕变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超人经历了从波拉维亚之锤的重击,到卢瑟带领的反派入侵他的孤独堡垒,再到一场由“猴子水军”引发的抹黑风波。他甚至被美国政府视作安全威胁,被关进了定制的监狱,最终还发现父母留下的录音并非如他所想象的那般温情与美好。
与漫威这些年依赖模板化叙事的作品不同,古恩显然在这部《超人》上进行了不少独特的尝试,避免了过度空洞的世界观构建和单薄的英雄情节。他不再单纯聚焦于拯救世界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刻画超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挣扎与成长。随着剧情的推进,影片中那些经典的漫画角色纷纷登场,其中一部分曾在以往的超人影视作品中有过亮相,但这一次得到了全新的演绎;而其他一些反派角色,则是首次在大银幕上亮相。
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超人所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复杂。虽然影片中人物的数量众多,但对于有《银河护卫队》系列经验的古恩而言,这并非问题。事实上,观众不必担心影片变得过于复杂,因为影片的主线依旧牢牢聚焦在超人身上,超人始终是那个无可替代的主角。
然而,并非所有观众都对古恩的创新设计表示认同。一部分观众认为,影片的世界观设定与人物塑造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协调,影片在尽力展现超人人性脆弱的一面时,许多角色却显得过于单薄,甚至像是工具人的存在。例如,卢瑟一心想摧毁超人,卢瑟女友执着于寻找真爱,日报记者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而露易丝则始终站在超人身边。这些角色似乎并没有与超人的成长形成有机的联系,反而显得有些刻板和空洞。
此外,影片的世界观设定也未能有效传达出超人所处的困境。影片试图将超人塑造成一个经历过深刻考验的英雄,但同时构建的虚拟世界却显得过于轻松和游乐化,这种反差使得影片在情感上的真实度和重量感有所缺失。相比之下,十多年前的《超人:钢铁之躯》在人物的复杂性、世界观的描写上做得更加细致,成功地塑造了更为严肃的史诗基调。
影片中的超人服装设计也值得一提。尽管对于一些漫画粉丝来说,恢复超人红内裤的穿着是对经典漫画形象的尊重和致敬,但对于许多没有漫画情结的中国观众而言,超人穿红内裤的形象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相比之下,亨利·卡维尔的银幕形象无疑更具现代感与真实感。
同样,影片虽然拥有较高的投资预算,但为了追求所谓的复古漫画风格,部分英雄角色的制服设计呈现出来的效果,让人不禁联想到十多年前的日本特摄片。这种设计上的妥协无疑影响了影片的整体观感和沉浸感。
总的来说,虽然詹姆斯·古恩和背后制作团队在《超人》的创作中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探索,但在当今好莱坞电影创作逐渐陷入困境、传统电影市场逐步萎缩的背景下,这部影片未能真正打破观众对超级英雄电影的惯性期待。在电影上映后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很多观众并未感受到那种1978年首次看到克里斯托弗·里夫版超人飞翔天空时的震撼,超人依旧无法完全唤起人们对于这个经典角色的热血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