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看到“寡姐”、“卷福”、“绿魔”和“阿甘”等名字,心想着,我们今天要聊的肯定是漫威的最新大片?
然而,等一下!这次可比漫威电影还要荒诞!
即便是全球票房冠军“寡姐”斯嘉丽,她这次也只是个出场不到十分钟的小配角。
到底是谁,能一人扛起整个好莱坞,吸引如此众多的巨星来为他服务?
——没错,就是韦斯·安德森!
他一向以极致的画面美学著称,像《布达佩斯大饭店》那种“每一帧都像壁纸”的作品,已经深入人心。
而他今年在戛纳电影节提名的新作,也不例外。
不过,大家期待的“鬼才导演”这次好像翻车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腓尼基计划》**
导演: 韦斯·安德森
编剧: 韦斯·安德森 / 罗曼·科波拉
主演: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米娅·塞普雷顿、迈克尔·塞拉、汤姆·汉克斯、布莱恩·克兰斯顿……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动作 / 惊悚 / 犯罪
上映日期: 2025年6月6日(美国)
片长: 105分钟
作为韦斯·安德森的第13部长片,《腓尼基计划》入围了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近也已在美国上映。
然而,不论是戛纳的媒体评分,还是各大电影网站的评价,都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对于戛纳的常客韦斯·安德森来说,这几乎就像是滑铁卢了。
片名《腓尼基计划》其实是说一位欧洲顶级富豪和他的女儿,如何开启“腓尼基计划”的故事。
“扎扎”这个商业大亨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交易大师,几度从暗杀事件中逃脱后,决定把女儿莉赛尔作为继承人,带着她和家庭教师一起游历各个投资方,哄骗他们填补“腓尼基计划”的资金漏洞……
随着这对父女踏上旅程,影片以公路片的形式展开,分成了五个小章节。
整部电影像是一个过关的游戏,打破一个个npc,推动着“腓尼基计划”的进度条。
相比《法兰西特派》和《小行星城》的宏大气势,《腓尼基计划》的叙事风格更简洁,也更加易懂。
不过在看似更有可看性的背后,影片的童话感和小品性质却让许多政治和时代背景被掩盖在“糖衣炮弹”里,显得模糊不清。
而这不是一趟平静的旅程。
不断遭遇政府抵制,幕后黑手的刺杀,身份复杂的教师,半路杀出的社会组织……这些一桩桩险恶的事件让原本就野心勃勃的计划更加险象环生,人物们不断中弹、流血、坠机,以命换钱、死里逃生。
这次,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里充斥着很多他以往作品中少见的血腥暴力元素。
什么坠机中途被截停、徒手取出子弹、单手捧起内脏……血浆、爆炸、怒吼和韦斯·安德森一贯的兰迪色调,结合着精致对称的构图,呈现出一种反差强烈的荒诞感和闹剧色彩,甚至有些cult风味。
在这个充满冲突和对比的画面里,韦斯·安德森的黑色幽默和无厘头的特质依然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比如有一段,“炸弹还有18分钟爆炸。”
“很好,我们十分钟后降落。”
而在影片的结尾,扎扎竟然凭着他那神秘的“自己感觉很安全”的好运,终于打败了黑手党弟弟努巴尔。
当努巴尔握着贯穿全片的手榴弹在“腓尼基计划”的模型上爆炸时,所有曾经的任务、利益、商业帝国,甚至资本主义、政治秩序和权力机构,都在一片冷幽默中悄然解构。
影片的结局,展现了因母亲去世而一直对冷酷无情的父亲心存疑虑的莉赛尔,终于发现父亲内心的温情,二人和解后过上了平凡的生活。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影片怎么突然变成了温情的家庭剧?
而这正是《腓尼基计划》的问题所在——议题太多,表达却过于模糊。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对过去时代的怀念,到《月升王国》对青春的颂扬,再到《法兰西特派》对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反思,韦斯·安德森一直有着明确的价值倾向和政治立场。
但《腓尼基计划》在表达这些议题时显得空洞不实。
观众既无法从“扎扎”这个复杂人物身上找到时代背景的烙印,也无法在敌对势力身上看到集体主义侵害的深层含义。
影片尝试表现对政体的讽刺、对劳动者的保护、对资本主义的反思,以及对历史和艺术的缅怀。
然而这一切都只浮于表面,最终成了华丽画面的装饰。
即便最直白的父女情感,也未能摆脱老套的赎罪叙事的陈旧框架。
正如豆瓣上某条短评所说:“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要是不能引发爱,那就显得特别机械。”
而这种“机械感”不仅体现在人物和故事上,也体现在画面和表演中。
韦斯·安德森一向以华丽极致的视觉风格著称,但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剧本支撑,这种美学就会显得空洞。
层层叠叠的布景、夸张的色彩、规整的构图……
《腓尼基计划》更像是一场装置艺术展,而观众看的不再是电影,而是一场平面的展示。在这样的视觉体验下,怎能不感到疲惫?
说到片中闪亮的卡司,像汤姆·汉克斯、斯嘉丽·约翰逊、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大咖纷纷现身,每个人都成了影片的“机械零件”。
他们原本风格各异,但在《腓尼基计划》中却变得面无表情、台词平淡,仿佛都被塑造成了无趣的“冰冷扑克脸”。
演员的表现对电影的表达至关重要,但这种刻板的演绎模式似乎剥夺了演员的个人魅力和创作空间。
总的来说,《腓尼基计划》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影片,优缺点几乎是同体两面。
喜欢韦斯·安德森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他风格的巅峰之作,而不喜欢的人则可能会觉得这就是“旧瓶装新酒”,甚至是“为醋包饺子”的做作。
对于这些风格独具的导演来说,少一点可能会显得无聊,多一点又会过于刻意。
那么,在你看来,《腓尼基计划》到底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第二部,还是好莱坞自制的“国产贺岁片”呢?
——作者:j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