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最新作品《你行!你上》聚焦于钢琴大师郎朗17岁成名前的成长故事。然而,观影之后,令人困惑的感觉是,影像中的郎朗似乎成了一个只会哐哐弹琴、在面对挑战时只会歇斯底里叫“爸爸”的庸碌巨婴。
本片改编自郎朗2008年的自传《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整体故事线和情节设定虽无大碍,主要叙述郎朗从5岁夺得东三省少年钢琴冠军以来的辉煌之路。他在无数比赛中屡获佳绩,12岁便在德国取得国际奖项,17岁时以“替补演奏者”的身份在拉维尼音乐节上震惊全球,自此名声大噪,享誉乐坛。
回顾郎朗的成名历程,仿佛他是钢琴界冉冉升起的明星,凭借天赋与努力,成就之路似乎一路顺风顺水。他唯一遭遇的挫折,或许仅仅是被一位老师严厉批评。在影片中,这位老师由何赛飞饰演,个性略显神经质。
也许因为郎朗的成名经历过于顺畅,缺乏戏剧性的升华,姜文选择将叙事重心转向了父子关系,扮演父亲角色的郎国任几乎成了主角。郎国任自孩子出生前便为他规划未来,倾尽心血从小培养郎朗,甚至为此放弃了自己作为警察的事业。他的教育方式虽可圈可点,然而作为一名拉二胡的非专业人士,对于儿子的指导更多是饮食关怀和赛事前的热血激励。
影片中,郎国任的热情彷佛成为了主旋律,他的教育方法则是灌输毫无理由的自信,令郎朗始终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但实际上,这种被称作“郎式教育法”的方法,是否能适用于其他家庭,恐怕值得怀疑。
与去年《抓娃娃》相比,后者引发观众关于教育孩子的深入讨论,亦不如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同样探讨天才成长,却展现了小人物逆袭的艰辛和励志。相较之下,《你行!你上》除了一个激情澎湃的父亲,似乎并未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人物情感,也缺乏有效的教育理念。
作为影片的核心人物,世界级钢琴家郎朗本应传达出更为深邃的情感和故事,然而影片呈现出的却只是一个不断被动弹琴、面对困境时唯有依赖父亲的“工具人形象”。无论是在老师的否定下,还是面对北京附中、德国、日本的比赛,郎朗的召唤始终是那句声嘶力竭的“爸爸”。即便在演奏现场,看到自己所替代之人,他的第一反应仍是惊慌失措地喊“爸爸”,这一幕让观众倍感乏力。
不禁让人思索,郎朗看到这样的影视表现会否心满意足?片中,郎朗与其父母均使用了真实姓名,甚至他的妻子吉娜也客串了母亲的角色。从中不难看出郎朗对于这部影片的诚意,但最终观众却残酷地发现,这位钢琴家的形象与大家心中印象中的郎朗大相径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