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陈佩斯,再次在电影市场的残酷现实中感受到了无奈。原定于7月17日上映、他倾注毕生心血、投资超过亿元打造的电影《戏台》,在经历了7月14日北京首映礼上观众们的热烈反响后,竟被迫宣布延期至7月25日。这位被誉为“小品之王”的老艺术家,站在镜头前,眉眼间虽依旧精神矍铄,但银白的眉毛和胡须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沉重和这次突如其来的失落。他坦言:“电影延期一周,每一天都像是度日如年。”这不仅是对观众的歉意,更是对自己艺术坚持的一次深情告白。
仅仅72小时之前,首映礼上的明星和观众们仍沉浸在电影的感动中。潘长江反复称赞影片“震撼”,蔡明激动得落泪,老搭档朱时茂更是含泪感叹:“我从没为你哭过,这是第一次。”台下观众齐声高喊:“看了这么多年小品,终于把欠的电影票给还了!”然而,现实的残酷远远超乎想象。7月18日,暑期档市场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影排片大战,九部新片同日上映,竞争异常激烈。姜文的《你行你上》和大鹏的《长安的荔枝》两部大制作突然提档,凭借强大的资本和宣发资源,迅速瓜分了近八成黄金排片。面对这场商业“围猎”,《戏台》的排片率从最初的15%急剧下滑到个位数,甚至沦落到午夜场这样的冷门时段,几乎被边缘化。
陈佩斯的失落与无奈,在视频中流露无遗。他说这并非电影延期的普通现象,更像是资本市场一场无声的吞噬。对于这位坚守艺术三十余年的老戏骨来说,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三十二年来电影界的重返之作。影片基于他自导自演的同名话剧改编,该话剧曾在全球近七十个城市演出超过360场,豆瓣评分高达9.2,座无虚席,甚至连倪萍都多次抢票观看。剧组耗费心力,使用大量真实文物和道具,精心还原民国时期的戏班服饰、生活用品和德祥大戏院的建筑细节,力求展现最真实的历史风貌。然而,尽管艺术水准极高,这些却难以在残酷的排片游戏中获得应有的回报。
事实上,这已不是陈佩斯第一次遭遇排片冷遇。1999年,他的电影《好汉三条半》在与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同期上映时,仅在主流影院上映五天便被撤档,转投偏远院线,背后更有发行方为拉拢冯小刚不惜牺牲陈佩斯作品的传闻。再看九年前的《百鸟朝凤》,这部斩获多项大奖的文艺佳作,初期排片率不足1%,七天票房仅364万元。宣传负责人方励甚至在镜头前下跪磕头,恳求影院增加排片,才换来逐渐关注,最终票房攀升至1200万美元。如今影院经营更加市场化,资本更青睐流量明星和热门IP,而如《戏台》这样重视艺术表达、缺乏流量密码的电影,注定难以得到青睐。
不仅如此,《戏台》在预售阶段表现也十分惨淡,首日票房不足40万元,和暑期档动辄破亿的预售相比显得格外刺眼。民国历史题材对于年轻观众缺乏吸引力,更少有人愿意带着家人或女友走进影院观看这样的电影。但对陈佩斯而言,这不仅是艺术的尊重,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坚持。
陈佩斯从未低头。回顾他与央视的那场著名抗争,1999年发现央视擅自售卖他和朱时茂的小品光盘,他毅然提起诉讼,经过三年艰难维权,最终胜诉并获得赔偿。当春晚创作环境日渐僵化、创意被禁锢时,他毅然离开了那个曾成就他的舞台,坚守艺术尊严。如今,面对电影市场的排斥,陈佩斯依旧保持风度。他不仅公开宣布延期,还特别安排7月15日至20日的限时点映,力求让期待的观众不至于等得太久。这份对观众的尊重,与资本市场急功近利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在如今影院黄金时段被《超人》《神奇四侠》等商业大片霸占,姜文和大鹏的新片宣传铺天盖地的背景下,陈佩斯的《戏台》只能无奈退居次席。面对资本的压力,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选择再次后退一步,却依然用点映场次温柔回应观众的期待。市场永远追逐下一部“商业大片”,但真正不向流量低头的好电影,还能否被看见?答案,不在排片率,而在每一位走进影院、买票支持的观众手中。
(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旨在传播正能量,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