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经典犯罪片擅长通过写实画面呈现暴力场面,致力于给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例如,韩国电影《犯罪都市》在展现20世纪初加里峰洞的混乱与罪恶时,力求细致再现当时的黑暗氛围。为了增强真实感,导演选择了对比度强烈的硬调色调,街道上昏暗的灯光、破败的建筑以及人物脸上愤怒或惊恐的表情,全部被精心描绘。而运用浅景深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角色的动作上,进一步加深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亲历暴力与冲突的真相。
与此相反,《周处除三害》则通过一类独特的写意画面风格来呈现暴力,富有艺术感与想象力。以灵修堂的屠杀场景为例,导演巧妙地运用光影与色彩来打造一种诡异而神秘的氛围。在昏黄、闪烁的灯光下,空间被明暗分割,人物身影在光影中若隐若现。特别是在陈桂林持枪进入时,灯光聚焦在他冷峻的面庞和散发着寒光的武器上,而周围的信徒则被阴影笼罩,仅能看到他们恐惧的眼神。影片的色彩调性以暗色为主,黑色与深灰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象征着罪恶与阴暗。偶尔,鲜红色的血迹在黑暗中显得格外刺眼,犹如在黑暗深渊中盛开的绝望之花,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使得暴力场面看似荒诞而恐怖,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
在大多数犯罪片中,动作设计侧重于拳拳到肉的真实感,强调肢体碰撞与力量对抗。例如,《疾速追杀》系列中,约翰·维克每次出拳踢腿都充满力量感,动作简洁直接,击中敌人要害部位,观众能感受到强烈的暴力冲击。而《周处除三害》的动作设计则更注重节奏感,融入了独特的韵律与流畅感,使打斗更具张力。尤其是陈桂林追逐“香港仔”许伟强的场景中,陈桂林的动作如同一首交响乐,时而迅猛、时而缓慢,快速穿梭在人群与障碍物之间。当两人近身搏斗时,陈桂林的出拳如电光石火,时而迅疾如风,时而放缓迷惑敌人,利用节奏变化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战斗氛围,这样的设计让战斗场面充满悬念和紧张感,也带给观众一种类似欣赏舞蹈的美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周处除三害》中的暴力美学之所以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兴趣,正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宣泄心理压力的通道。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道德、法律和社会规范的压制,内心深处的攻击欲望和反叛情绪被抑制。而这部影片通过暴力场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使得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观众可以在电影中的虚拟世界里,随陈桂林展开激烈的暴力行动,代入主角的角色,将自己对邪恶势力的愤怒通过屏幕表达出来。尤其是在陈桂林血洗灵修堂的场景中,观众会不自觉地感到一种畅快的快感,仿佛自己也参与其中,完成了一场充满力量的反击。这种心理宣泄不仅能够让观众暂时放松压力,缓解生活中的焦虑,还能带来深层次的情感释放与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