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一部伊朗电影《普通事故》勇夺金棕榈大奖,却也让其祖国的高压统治集团暴跳如雷——更让导演贾法尔·帕纳西本已晦暗的未来雪上加霜。无论从文化深度、类型探索还是思想交锋来看,这部电影都堪称完美。正在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展映的《普通事故》,用一则关于殉道式压迫者的永恒命题,既令人发笑,又深深不安:那些以神圣之名践踏人类自由的施暴者,在无辜受害者身上刻下的伤痕永不消退。
导演的苦难与锋芒帕纳西三十年的创作生涯,早已将戛纳、威尼斯、柏林等顶级电影节的奖项收入囊中,但在伊朗咱家,他的遭遇却充满血泪。这位以批判政治现实闻名的导演,作品直指伊朗社会女性的不平等地位与言论自由的窒息。2010年,他被判刑六年,非常终以软禁形式服刑。三年前,他再度被捕,即便后来获释,他依然是当局眼中的敌人。他将这段切肤之痛,化作了寓言电影《无熊之境》(2022)。
从隐晦到锋芒毕露的复仇帕纳西过去的作品虽也充满批判,但更倾向采用隐晦的寓言,在严苛审查的夹缝中,试图连接伊朗本土与西方观众——后者无疑更关注他对解放与民主的呼声。然而,《普通事故》却是一记重锤!帕纳西这次不再遮掩,直接将系统性反人道罪行的控诉,狠狠甩向伊朗当局(也甩向我们观众的脸)。片中角色甚至毫无顾忌地将这种体制比作伊斯兰国(ISIS),将其宗教原则的极端化比作沙里亚法的激进滥用。影片结尾,观众的感受恐怕与被绑者瘸子(Chromajz)如出一辙——这位装有假肢的男人,被绑架者活埋在自掘的坟墓里,泥土正无情地覆盖他的脸庞。
荒诞喜剧下的角色反转与道德困境《普通事故》融合了惊悚与微妙的喜剧元素,其核心在于一场社会与道德角色的戏剧性反转。四个身份迥异的人,意外绑架了一个疑似曾残酷折磨过他们、效忠独裁体制的暴君。在帕纳西的价值体系里,这些受害者无疑是正面的。他们渴望向那个以意识形态(尤其是所谓圣战/吉哈德)之名迫害他们的人讨回公道。但问题在于:他们能在一个身份不明的人身上实现复仇吗?
以眼还眼,对阵.,人性的微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古老的《汉谟拉比法典》箴言,似乎成了人性永恒的烙印,一种确立在对等伤害基础上的正义。帕纳西(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其中)的主人公们并非狂热的复仇者。在原始复仇本能之外,文明的理性之光与人性的道德判断仍在闪烁。绑架者中虽有人性情暴烈,主张立刻处决,但纯粹的杀戮并非他们真正想要的出路。这群带着各自情感伤痕的英雄,围绕着他们偶然捕获的猎物激烈争论,其场景令人想起经典生存恐怖片《亡命救赎》(Deliverance)中那段著名的如何处理尸体的戏码。
荒诞中的真实与体制的阴影情境在荒诞的世态喜剧中摇摆。角色反转暴露了正面人物的真实性格,也无情揭示了国家机器的腐败与彻底的冷酷无情。帕纳西手持这些被推到不可能完成的理想任务中的普通人作为武器,精准地射击着体制。观众在紧张之余,会为这些市井小人物而发笑——他们想狠狠教训一个具体的体制代言人,却又挣扎着不愿丢失自己在意识形态战争中非常为珍贵的刚正不阿与完整。
难以达成的共识与无处不在的恐惧然而,达成共识(如何处置这个疑似体制敌人、集体创伤的制造者)绝非易事。尤其当角色间的阶级差异渗透进互动时——这是那个古老冲突(如开篇所述)全球性宏观叙事中一个虽被轻描淡写、却始终存在的、更底层也更微妙的层面。帕纳西巧妙地展现了笼罩在角色头顶、挥之不去的体制重压及其催生的偏执。
对后果的恐惧,加上角色(尤其是修理工瓦希德和摄影师希瓦)本性的纯真,将故事引向不可预测的小径。帕纳西得以自由穿梭于多种类型,玩味着隐瞒、说教与隐喻的模糊性。当我们自以为看透了角色时,一记冰冷的正面交锋降临——两个文明阵营的对峙,映照出激进伊斯兰教的所有不公,也解构了汉谟拉比那看似逻辑实则非人性的训诫,这种训诫恰恰倾向于当权者毫不妥协的残酷实践。
金棕榈的实至名归《普通事故》的魅力在于:它能像《寄生虫》一样,从社会地位不可思议的反转中挖掘黑色幽默;它能像一份(有时过于直白的)关于伊朗乃至整个中东紧张局势的证词般扣人心弦;它也能像温特伯格的《狩猎》那样,用一场小事故给主角留下永久创伤,刺痛人心。戛纳的金棕榈或许带有政治姿态的意味,但帕纳西正是通过这部构思精妙、易于理解又开放解读的杰作,将这份姿态有力地传递给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