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1998年吗?当王菲和那英在春晚的一展风采,带来《相约98》这首歌时,谁会想到它将成为跨越世纪的经典旋律?那个夏天,长江岸边的军绿色身影与电视里的抗洪报道交相辉映,街角视频厅的《泰坦尼克号》海报还挂在墙上,而拨号上网的“滋滋”音效已悄然响起于某些家庭。转眼二十六年过去,“常回家看看”的歌词突然传入耳中,那些关于洪水、改革与青春的回忆,总会如旧照片般清晰显现。我是张文益,今天就让我们沿着老日历的痕迹,重返那个在洪流中坚持信念、在歌声中播撒希望的1998年。
1998年最后一天,许多家庭的餐桌上添了一道名为“抗洪鱼”的美味——那是长江退水后渔民们捕到的。成人们讨论着单位分到的最后一批福利房,孩子们期待着新年能拥有一台复读机,电视上则播放着一整年的回顾,画面在洪水与欢笑之间切换。
当时的变迁隐匿在细微之间: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刚达到10%,而如今5G基站数量已占全球的60%;当年全国公路里程不足4万公里,而现在早已突破17万公里;粮票在一些地区刚刚退出流通,而现如今手机支付已经遍布全国。
然而,有些事物却从未改变:抗洪战士胸前的红星,与当今戍边军人的领章一样鲜艳;在住房改革时期“让百姓住有所居”的承诺,如今在保障性住房政策中依旧热烈;1998年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我们如今追求的“共同富裕”,始终在同一个频率上共鸣。
站在2024年回望1998,仿佛在观看一场惊心动魄的接力赛。那时在洪水中屹立不倒的脚步,如今成了我们稳步前行的底气;当时在改革中埋下的希望种子,如今已成长为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或许,回忆的意义就在于此——让我们在时光的褶皱中,看到每一代人的担当如何相互交织,明白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踩着昨天的脚印。
1998年的故事,早已融入时代的长河。而我们的故事,依然在新的浪潮中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