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听过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谢霆锋的《谢谢你的爱1999》,甚至还刷过萨顶顶的《万物生……》这些歌曲。然而,99%的人却没有听过丁太升的歌。尽管如此,近几年他却凭借一张嘴在乐坛闯出了名堂。
他不唱歌,但靠着口无遮拦的评论在圈子里打响了名声。他的“特色”就是嘴巴毒、嘴皮不留情,带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感。最让人惊讶的是,他的言论常常让被批评的人登上热搜,而他自己也因此顺势“火了起来”——不是因为作品,而是因为他那张“嘴脸”。
我们先聊聊他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挑衅、攻击那些有名的人。比如,林志炫翻唱了一版《悟空》,戴荃的原作者也称赞他改得妙,结果丁太升却跳出来说:“听得生理不适。”他还扯上孙悟空,说:“听完都想拿大棒子抡歌手。”你说你是乐评人,怎么就像个网民在玩梗?
戴荃自然不乐意,直接回击:“你不是乐评人,你是网络乞丐。”乞丐这个词一点不夸张,丁太升的“运营模式”就像是在街头乞讨:踩别人换关注。谁火了,他就踩谁,谁不火,他就视而不见——比带货主播还会蹭热点。
刀郎也没能逃过一劫。人家新歌《罗刹海市》刚一翻红,他就跳出来批评说:“第五等的音乐,难登大雅之堂。”你可以不喜欢刀郎的歌,但观众愿意花钱去听,愿意为他的音乐落泪——这是他们真实的反馈,而不是你关起门来就说“听不懂”。一位从不在主流台露脸的草根歌手,靠一首歌引起整个华语乐坛的共鸣,你应该去理解,而不是一上来就踩。
谢霆锋也成了他“口水”的目标。丁太升说谢霆锋的音色不好听,只比张杰好一点。顺便又批了张杰一顿。说实话,这种对比就像是在说:“他数学不好,只比你强一点。”毫无技术含量,完全是在打击人气,踩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更过分的是,谢霆锋的演唱会一票难求,万人争抢门票,他却说:“星二代出身,蹭青春吃红利。”好像谢霆锋的二十年唱跳演戏生涯全是在“混日子”。
如果说前面那些还算是“口头嘲讽”,那丁太升在综艺节目里的表现就彻底暴走了。他批评萨顶顶,直接让她哭了,甚至让VAVA当场翻脸,江映蓉也差点落泪。最经典的是他说萨顶顶唱歌“做作”,像是在表演情绪而不是唱歌。评委们纷纷点头称赞,而萨顶顶哭着没能反驳。这哪里是评点,分明就是羞辱。丁太升所依靠的不是专业见解,而是用言语碾压别人。
这种人你肯定见过吧?无论是在饭局还是职场,总有一些人,嘴巴里说着关心你,实则把你的学历、家庭、职业、发际线一一贬低,让你感到压抑,甚至想逃离。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很“看破世事”,其实不过是在演一出“我什么都懂”的戏罢了。
如果你说他懂音乐,倒也可以接受。但问题是——他自己唱过什么歌?唯一的一首《狼狗》,歌词被骂得一无是处。什么“咬死了的狼狗,眼神都在笑”,配上迷幻电音,听完让人怀疑这是“重金属版的疯四文学”!你自己写的歌都这么“低级”,怎么就敢说别人“低级”,“无代表作”呢?
你说刀郎的歌low,结果人家全国巡演爆满;你说谢霆锋只是青春回忆,结果他撑起了英皇半边天;你说张杰只会飙高音,结果他飙了十年,还能上春晚。最魔幻的是——丁太升居然就是凭着这套话语体系“火”了。
如今,平台请他常驻,节目组捧他“敢讲真话”,观众也乐意看他“喷别人”。他成了“嘴巴比键盘还快”的乐评人,不看作品,只看谁能被他骂出圈。连大张伟都说过:“他觉得娱乐圈是粪坑,但他自己蹲得最深。”
这句话的讽刺意味太重了,简直刻进骨子里。你说这样的现象可怕吗?可怕。因为这意味着只要你嘴巴够毒,哪怕根本不懂,也能装得像专家;只要你能骂得响亮,哪怕没有作品,也能混成评论界的“天花板”。这不是丁太升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平台、节目组、舆论一起惯出来的怪象——红的不是人,而是戾气;火的不是观点,而是口水。
但别说他“敢讲真话”。真正的真话应该是让人信服的,而不是让人翻白眼的。刘德华曾经被问到为什么不上节目当导师,他很清楚地说:“我怕听不懂,怕误导选手。”这叫做敬畏舞台。
丁太升呢?他连舞台都没站稳,连听众都不多,却天天说别人“不配”。有网友说,先让他把自己“配齐”再说吧。
最后总结一句:不唱歌的人别把自己当麦克风;没作品的人别把话筒当王座。音乐,靠的是声音,不是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