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抛开最终结果来看,我会把7月18日的这期节目称为《歌手2025》自开播以来的巅峰之作,原因其实很简单。与马嘉祺、者来女等人出现时的混乱表演相比,这一期的表现至少没有什么特别刺耳的声音,整体上算得上是和谐的。
最令人意外的是,十年后回归《歌手》舞台的Allin,他用一首《失恋无罪》打破了所有人的预期。看似平凡的芭乐情歌,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得当。李佳薇的《想你的365天》与米奇的《Thereyouwillbe》则让我们重新感受到《我是歌手》当年所带来的震撼——没有华丽的舞美,没有复杂的编曲,只需纯粹的好歌声,便能打动人心。这样的简约风格,让人感叹,真正的音乐,何需过度包装?
即使是我一直不太感冒的GAI,这次也呈现出一首颇具感染力的《故湘·风》。这首歌并不需要高音飙升,却依然能令人陷入其中,成为可单曲循环的经典。至于单依纯的《开始懂了》,虽然不太是我的菜,但也绝不至于让人感到刺耳。
然而,比赛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单依纯居然以倒数第一的排名,凭借17.35%的云端投票,才勉强保住了第六的位置。与此同时,GAI虽然在现场得票率排名第四,但却被仅4.65%的云端投票送出了局。真是匪夷所思,原本大家都认为早该出局的他,竟然成了这期节目中最让人意外的淘汰者。
更让人震惊的是,单依纯竟然用和马嘉祺类似的策略,靠粉丝力量稳住了自己。这一现象,不禁让人对饭圈的影响力和资本的操控产生了深深的疑问。
自节目开播以来,便有声音指出,《歌手2025》的云端投票系统容易被饭圈操控,那些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选手,往往能够通过组织化的投票,确保自己稳居舞台。如今,模样几乎未变的黄丽玲、李佳薇,再加上有些许变化的沈梦辰,若是细心看,简直让人错觉回到了十年前的《我是歌手》。仿佛时光倒流,所有的回忆都瞬间涌上心头。
这个现象也让人感到唏嘘,《歌手2025》的节目内容好听起来,居然是因为那一批曾经的老面孔又回来了。再加上林志炫的终极返场、胡海泉的强势回归,节目阵容一度让人激动不已。然而,看到这些熟悉的面孔出现,我的内心却是五味杂陈。华语乐坛,难道就找不到几个真正值得期待的“新人”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现象也折射出华语乐坛的衰退。尽管看似风声水起,实际上却越来越乏力。台湾的唱片工业早已风光不再,香港的“顶流”难以突破边界,而内地的音乐市场则被低俗的抖音歌谣占领。真正做音乐的唱片公司,似乎越来越少,哪位歌手还能坚持不做综艺、不炒热搜,专注于创作好音乐呢?
说回单依纯,她被淘汰的那一刻,脸上充满了尴尬。这位曾被誉为“新生代唱功最强”的歌手,究竟犯了什么错?某位音乐博主曾分析,单依纯的问题,正是她在风格的追求上走偏了方向。粉丝们常常捧她上天,认为她是不可战胜的声音,但真正的好歌,应该是情感与技巧并存,而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
从《李白》之后,单依纯的音乐并没有打动太多人的心。尽管粉丝们可能会为她辩解,称普罗大众不懂音乐,但如果这个节目不需要大众评审的意见,那这个设置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有博主指出,《开始懂了》这首歌的“油腻”之处。副歌部分的句尾修饰音过多,把一个字拆开成两个音,而且这种处理方式几乎是一样的,反复不断地冲击观众的听觉记忆。这种过度修饰的手法,不仅让歌声失去了原本的真诚感,反而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
有人提到,单依纯在《好声音》期间的表演,充满了情感,她的声音能打动人;但如今的单依纯,似乎只剩下技巧,少了当初的那份真挚。希望她能够找回初心,别再陷入技巧的泥潭。
为什么《歌手2025》评分低至4.3?越来越复杂的赛制,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选人策略,以及容易被饭圈操控的投票机制,使得这个曾经备受喜爱的节目,变得愈发混乱。而对于曾经钟爱《我是歌手》的观众而言,打动人心的舞台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期待节目能越来越好。如果有冒犯之处,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