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成为了观众关注的焦点。这些节目通常由学员和导师组成,学员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导师的评判。理应担任导师的,应该是那些资历深厚、实力强劲的专业人士。然而,一些明星导师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甚至常常以自大和主观的态度对待其他人,站在评委席上批评他人,令人感到困惑与不满。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作为导师,那英的唱功无可挑剔,她的歌声至今仍被广大观众所喜爱。然而,作为导师,她本应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却屡次在评判学员时表现出失衡与偏见。特别是在周深的表现上,周深凭借独特的音色征服了四位导师,但在后来的淘汰赛中,那英却因个人偏好将其淘汰,理由是周深缺乏“冠军气质”。这显然并非专业评判,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倾向。而且,早前那英还曾评价周深的声音“有些诡异”,因为他的嗓音偏女性化,这种评论显然没有考虑到周深嗓音的独特性和音乐的多样性,这种主观的态度,是否真的合适担任导师呢?
再谈到2013年《中国好声音》总决赛时,姚贝娜被认为是最有力的冠军候选人,实力和人气都非常高。然而,那英在总决赛前夕临时要求姚贝娜演唱一首极具难度的英文歌曲,而姚贝娜本身就不擅长英文歌曲,且换歌的时间紧迫,导致姚贝娜未能准备充分,最终输给了萱萱。姚贝娜当时情绪激动,甚至拒绝了那英的安慰,含泪离场。有消息称,姚贝娜当时签约了其他公司,这可能是那英故意打压的原因之一。无论如何,作为导师,最基本的公平公正似乎并没有得到保证,这使得许多人对那英的导师资格产生了疑问。
如果要列举最让人讨厌的评委,那么丁太升绝对是其中之一。自称专业乐评人的丁太升,因其尖锐的言辞和“毒舌”式的点评而广受争议。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他自己并没有一首流行作品,也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但却屡屡对娱乐圈的专业歌手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他曾公开批评萨顶顶唱歌“僵硬做作”,对海来阿木的表演则称其“比张杰还土”,甚至还说张靓颖“走网红路线”。这些评价并非建设性的意见,而是无端的攻击,这样的评委居然能坐上评审席,实在令人质疑其资格。近期,他再次出现在社交平台上,批评戴荃的《悟空》是“烂歌”,并称其中的念白部分让他“生理不适”。不过这次,他终于遇到了反击,原唱戴荃站出来回怼他,怒斥丁太升为“网络乞丐”。丁太升的言论此刻显得愈发空洞,且与娱乐圈的许多人都结下了梁子,未来的路似乎并不平坦。
孟美岐,作为一名选秀出道的女团成员,虽然她在女团中的实力不算差,但当她成为了《天赐的声音》的导师时,却引发了不少争议。节目中的许多选手虽然人气不再高,但实力却常常远超孟美岐。尤其是周传雄,他的《黄昏》和《寂寞沙洲冷》依旧传唱至今,但孟美岐却摇身一变,成为周传雄的“导师”,这一情景令观众大跌眼镜。身为新人,孟美岐在前辈面前的态度似乎显得过于高傲。
此外,在另一档综艺节目中,孟美岐自诩为“表演导师”,指导新人如何展现“绝望的表情”。然而,她的表演技巧却十分生硬,连自己也难以展现出真正的“绝望”。更让人不解的是,她根本没有受过表演训练,却摆出一副导师的姿态,这种行为显然让人感到尴尬。
同样在《中国好声音》中担任导师的杨坤,曾经因歌曲《无所谓》风靡一时,但随着成名,他似乎变得过于自负,甚至开始公开抨击其他艺人的作品。他曾言刀郎的歌“缺乏音乐性”,并称这种音乐“会让华语乐坛倒退十五年”。这种傲慢的态度,令他的人气与口碑逐渐下滑。杨坤还曾公开贬低刘德华为“不是歌手”,并评价李宇春“根本不会唱歌”。这些言论不仅令人失望,也让他的导师形象大打折扣。
最后,柯以敏作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本应在音乐领域有着不小的造诣,然而,她至今没有一首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尽管如此,她仍然频繁出现在各大选秀节目中担任评委。然而,她的点评风格却极其严苛,甚至充满粗暴与不耐烦。对于一些选手,她动辄用恶言相向,甚至对长相不符合自己审美的选手毫不留情地淘汰。曾有一位选手在比赛中因身体不适向评委们解释,柯以敏却直接要求她“滚出去”,这种行为简直让人难以理解。
这些明星导师与评委,虽然自身实力平平,甚至有些没有值得称道的代表作,却依然能在公众场合发表尖锐的批评和评价。作为评委,他们是否有资格在台上高高在上批评别人?或许每一位参与这些节目的人,都应该思考一下:你们究竟是在做导师,还是在做“好为人师”的批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