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档,都市情感剧《深情眼》凭借张予曦与毕雯珺的“浓颜系CP”组合未播先火,剧中“天台吻”“浴室急救”等高能片段持续霸榜热搜。然而,一场直播中的剧宣互动却将话题从荧幕延伸至现实——两位主演应剧情氛围即兴重现“借位吻”片段,瞬间点燃社交平台的讨论热潮。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影视营销在艺术表达与传播尺度间的微妙平衡,更映射出观众对情感叙事深度的多元期待。
一、争议焦点:从“借位吻”到传播裂变
在《深情眼》的直播活动中,张予曦与毕雯珺为还原剧中“叶濛与李靳屿”的暧昧拉扯,以借位方式重现经典吻戏。这一设计本意是通过沉浸式互动强化观众代入感,却因直播片段的快速传播引发两极评价:部分网友认为“吻戏是情感递进的自然表达”,称赞其“高度还原角色张力”;另一部分观众则质疑“剧宣刻意放大亲密镜头”,担忧“过度营销消耗演员神秘感”。
这种争议并非孤例。近年来,从演员扫楼时的肢体接触,到综艺中“CP感”的刻意营造,影视营销逐渐陷入“尺度内卷”的困局。某资深宣传经纪人透露:“当常规手段难以突破数据阈值,制作方往往选择更具冲击力的互动设计。”然而,碎片化传播的特性放大了争议风险——直播中几秒钟的借位动作,经截取、慢放后脱离了完整剧情的语境支撑,极易引发误解。
二、创作逻辑:情感浓度的精准把控
若将争议置于《深情眼》的创作框架中审视,吻戏的设计实则是角色关系的核心注脚。剧中,张予曦饰演的叶濛是西装红唇的职场御姐,毕雯珺饰演的李靳屿则是背负家族秘密的破碎少年。两人的情感模式并非传统偶像剧的“甜宠套路”,而是充满救赎感的双向治愈:叶濛以“我陪你舔伤口”的直球告白打破李靳屿的心理防线,李靳屿用“用余生赎罪”的承诺回应叶濛的信任。
这种复杂情感需要更具张力的叙事载体。导演张笑安在采访中透露:“吻戏不仅是肢体接触,更是角色心理的外化。”例如,天台吻戏中,叶濛扯领带的动作与白床单的光影交织,隐喻两人从对抗到依偎的情感转折;浴室急救场景里,李靳屿喉结滚动的三次特写,精准传递出克制与悸动的矛盾心理。这些设计均服务于角色成长弧光,而非单纯制造噱头。
三、观众期待:从“感官刺激”到“情感共鸣”
争议的另一面,是观众对影视营销的审美升级。当“工业糖精”式互动逐渐失效,观众更渴望看到真实可感的情感流动。在《深情眼》的弹幕中,“成年人的爱情”“不伪善的治愈”等关键词高频出现,反映出观众对深度情感叙事的偏好。
剧中,叶濛发现李靳屿自残时,没有说教式拯救,而是掀开手腕旧疤说“咱俩配一对”;李靳屿得知家族罪孽后,默默搜集证据帮叶濛翻案。这些情节摒弃了偶像剧的悬浮感,以“共同成长”替代“单向救赎”,恰恰契合了当代观众对平等关系的向往。正如网友评论:“真正的糖分不在吻戏时长,而在角色灵魂的共振。”
四、行业启示:在边界中寻找创新支点
此次争议为影视营销提供了双重启示:一方面,宣传设计需尊重艺术创作的完整性。直播中的借位吻若能结合剧情剪辑或演员访谈,强化“为角色服务”的创作逻辑,或许能减少误解;另一方面,行业需探索更精细化的传播策略。例如,通过幕后花絮、角色特辑等多元内容,构建“情感浓度”与“叙事深度”的立体传播矩阵。
值得关注的是,《深情眼》剧方在营销中已尝试突破传统模式。其联合公益组织发起的“看见隐秘伤痛”行动,将剧中抑郁症污名化的社会议题延伸至现实,每集片尾滚动心理援助热线,实现了娱乐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振。这种“内容+公益”的跨界联动,或许能为行业提供新的思路。
结语:在争议中看见行业进化的可能
当张予曦与毕雯珺的“借位吻”成为舆论焦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营销尺度的讨论,更是观众对优质内容的迫切需求。在流量与口碑的博弈中,唯有坚持“内容为王”的创作初心,以真诚态度打磨角色关系,用创新形式传递情感价值,才能让影视营销真正成为作品的加分项,而非争议的导火索。正如《深情眼》中那句台词:“有些相遇要花光所有运气,但好的故事值得用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