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最火爆的两档脱口秀综艺《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喜剧之王单口季2》同期开播。
45岁的王小利站在聚光灯下,分享了一个让无数人泪目的生活片段:
她说妈妈有时会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看着她,当王小利问“你看什么”时:
妈妈会自然地回答:“我好为你感到骄傲。”
这份骄傲,与王小利是否结婚、是否有份“正经”工作无关——她曾有过十多年没有工作,就一直在家里待着的日子。
图源网络
而另一档节目里,50岁的房主任则用轻松的语气揭开血淋淋的伤疤:
“我妈给我选的老公身高155,体重95斤,现在年轻人管这叫细狗。”
被家暴三十年,父母却呵斥:“男人打老婆不丢人,女人离婚才丢人!”
图源网络
当王小利因“啃老十多年”仍被母亲视为骄傲时,房主任的父母正把离婚称作“丢人现眼”的耻辱。
她们相差仅五岁,却活成同一代女性的两极:
一个在原生家庭的托举下舒展如富贵花,一个在封建思想的绞杀中挣扎半生才迎来重生。
松弛与挣扎背后,站着两套家庭教育逻辑。
1
被“无条件接纳和爱”的王小利
看着脱口秀舞台上松弛自在的王小利,很多人好奇她那份不焦虑、不紧绷的底气从何而来。
而答案,就是她从原生家庭里获得了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这份爱真切地流淌在家庭的日常选择和行为中,塑造了她安全、舒展的生命状态。
NO.1
充满安全感的教育,
让她对待世界的方式变“松弛”
当王小利的妈妈怀上弟弟时,邻居像逗弄很多孩子那样对她说:“爸妈有了弟弟,就不爱你了。”
这句看似平常的玩笑,却让王小利的父母立刻警觉起来。
他们马上商量并做出了一个决定:“以后要更爱姐姐,不能让她觉得被忽视了。”
这个决定,成了家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他们不只是说说而已。弟弟出生后,父母用行动践行着这个承诺。
图源网络
甚至弟弟想吃糖醋排骨时,会特意让姐姐去说,因为他知道“只有我说了,妈才会马上做。”
王小利后来理解父母的用心:
“老二他生下来会以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但是老大以前是一个人独自受宠,如果你再去改变,老大就会觉得委屈。所以我弟出生后,他没有不满,我也不会感到委屈,我们俩现在的关系也特别好。”
这份对女儿感受的细致体察和优先保障,稳稳地奠定了王小利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和安全感。
父母在用行动告诉她:“你很重要,你的感受很重要。”
王小利还表示,她身上很多好的地方都是像妈妈。
“之前在成都租房,退房的时候,我怀疑房东想骗我的钱,因为他有些行为确实体现出来他有这个动机。”
王小利跟妈妈说了这件事,结果却被妈妈说了一顿。
她问王小利:“你怎么这么不信任人?你对这个世界难道不信任吗?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我妈是对世界和生活充满希望的人,本来我也应该是这样的,但因为刚出来工作,受了一些挫之后,就会有一种提防心。”
妈妈的话给了王小利很大的震撼,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对她说过,“你应该信任这个世界。”
“这一下就给我点醒了,所以我也不会因为有人曾经伤害过我,就放弃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如果你一旦放弃对这个世界信任,整个人警惕起来,麻烦会很多。
我宁愿如果真的遇到了不好的事,吃点亏就吃点亏。”
来自母亲的关于爱与信任的教育,让王小利对这个世界充满安全感,这也是她身上具有的令人羡慕的“松弛感”的来源。
NO.2
贯穿人生的尊重
与“存在即价值”的骄傲
父母爱她的另一种方式,是贯穿一生的尊重。
他们从不给王小利的人生设限,父母始终觉得,她能做自己就好。
一直以来,王小利不愿意勉强自己,她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没有结婚,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按照社会期待地活着”。
回顾自己的成长路,王小利说:
“上学的时候,他们不要求我的成绩;大学毕业了以后,他们不要求我一定要有稳定的工作;甚至我现在讲了脱口秀,他们都不知道脱口秀是个啥,也还是支持我。”
这份尊重,甚至包容了在很多人看来“离经叛道”的选择——人到中年依然未婚。
王小利坦言:
“最开始我决定不结婚的时候,我跟爸妈打电话说,他们也就是问问我真的想好了吗,我说想好了。他们说:‘那想好了,你就这样做。’”
面对外界可能质疑的“啃老”,王小利和父母之间有着无需言说的默契。
“我反正做什么他们都支持,就是不工作,他们也觉得ok的……钱少挣一点就少花一点。”
“我问过我妈,如果我不结婚的话,她担不担心我老了之后没人养。她说其实也担心,但她觉得不能因为她担心,就让我去做我不想做的事情。
我妈这样说,是因为她真的爱我,她是以我为中心在关心我的感受,而不是以她的感受为中心在关心我。”
王小利强调:
“我心里很清楚地知道我妈更爱我,因为在我需要的时候,我妈对我实际上的帮助会更多。”
从弟弟出生前父母那句“要加倍对姐姐好”的承诺开始,到贯穿她人生每一个关键选择的尊重与支持,再到母亲凝视她时那句无需理由的“我好为你感到骄傲”
这份恒常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爱,如同最丰沃的土壤。
正是在这样的土壤里,王小利得以自然地生长出爱自己的能力、稳定的内核,以及那份面对世界时松弛坦然的底气。
图源网络
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什么是好的养育”最有力的诠释——当一个人被稳稳地爱着,无需刻意证明什么,她本身就拥有了绽放的力量和勇气。
2
被“工具化”的房主任
与王小利舒展的生命底色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房主任大半辈子所陷入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困境。
在前半生漫长的岁月里,她被原生家庭塑造成了一件工具。
至于她个人的意愿、她渴望的幸福,甚至最根本的生命安全,都不得不为此让路。
NO.1
被父母包办的婚姻
房主任的婚姻完全是父母一手包办的。
母亲精挑细选了一个身高155cm、体重95斤的丈夫,理由非常简单直接:这样的人“打不过你”。
房主任在舞台上调侃道:
“现在年轻人叫这种很瘦的男人‘细狗’……我俩第一次见面,我发现他何止是打不动,我都怕他活不长。”
然而,这个被寄予“温和无害”期望的丈夫,却给房主任带来了长达三十年的噩梦。
暴力成了家常便饭。
她回忆,有的时候是被丈夫打,有的时候是被丈夫和公公联合起来打。
丈夫不仅家暴,还赌博、出轨,彻底撕碎了所谓的“体面”。
当她终于鼓起勇气想要挣脱这段痛苦的婚姻时,她遭遇了父母的坚决反对。
母亲的理由令人心寒:
“他又不是在外面有女人/耍钱败家,你有什么不能过的?”
父亲则用家族的名声死死捆绑住女儿:
“男人家暴不丢人,女人离婚丢人!”
图源网络
在这些冰冷而顽固的观念面前,房主任的个人感受、她的尊严、她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变得无足轻重。
家庭的漠然和反对,把她牢牢困在原地。
这份沉重的工具化命运,并非她独有。
房主任提到,她有个姐姐,同样陷在家暴的婚姻里,而父母同样反对她离婚。
那时的房主任,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没有自己的住所,还要艰难地抚养两个女儿。
她需要父母的援手,哪怕是精神上的一点支持,或者经济上的微薄帮助。
然而,她得到的只是拒绝,这让她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NO.2
愧疚与迟来的突围
房主任不是没有想过离开,却因为两个女儿选择了留下。
“如果没孩子,早就跑掉了。一个女人怎么都是可以养活自己的。”
正是那份割舍不下的母亲责任和对孩子处境的深深担忧,让她在痛苦的婚姻里沉浮了更久。
长年累月的煎熬,几乎摧毁了她的身体和精神。血压一度高到200多,整个人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为了在夹缝中寻求一丝喘息,她买了副耳机,没事就听听喜剧的音频,她说:
“生活有时候还需要笑一笑,笑完了再哭嘛。”
即使承受了这样非人的痛苦煎熬,房主任内心深处最撕扯她的痛,并非她自身遭遇的不幸。
“其实我这么多年最愧疚的不是我的人生过得一团糟,是我把我两个孩子也带到这种困境里了。”
“好多人都跟我说,大姐,你受了这么多苦。其实我没觉得有多苦,我唯一感觉到抱歉的是对孩子,我希望我两个姑娘不需要重复我的路。”
挣脱的契机出现在一场脱口秀。
她买了第二排的票去看喜欢的演员李波的演出,在互动环节,话筒意外地递到了她的手上。
她带着生活磨砺出的、浑然天成的幽默应答,瞬间点亮了现场。
正是这次互动,让李波看到了她身上天赋,竭力鼓励她走上脱口秀的道路。
李波不仅给了她精神上的支持,在她最艰难、甚至为女儿学费发愁时,二话不说提供了关键的经济援助。
在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和获得关键的支持后,房主任终于做出了那个迟来三十年的决定——彻底逃离。
图源网络
她将房子和地都留给前夫,带着两个女儿,净身出户,只求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2024年4月8日,她拿到了那本象征自由的离婚证书。
房主任回忆道,“那天领了离婚证,两个女儿在家里等我,老大说,妈这么好的日子怎么能没有花,我去给你买花去。小女儿从屋里出来,一直鼓掌,说妈你太棒了。原来这就是重生的喜悦。”
2025年4月8日,她在日记中写下:‘什么都没发生,我过了一个平静又幸福的一天。’
前半生,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此刻,她郑重地将4月8日定为自己的新生之日。
图源网络
这一天,不再是她被当作“工具”的日子,而是她终于找回自己,开始真真正正为“自己”而活的第一天。
尽管这份迟来的觉醒与艰难的突围,耗费了她整整半生的时光。
从为家族名声牺牲的“女儿”、“妻子”,到承受家暴仍被要求隐忍的“母亲”,房主任前半生的角色,无一不是他人需求的附庸。
然而,即使在最深的泥泞里,她寻找笑声的本能,她对女儿无法割舍的爱与愧疚,以及最终来自另一位女性伸出的援手,共同汇聚成一股破土而出的力量。
3
父母是孩子行走世间的底气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这种影响所塑造的“底气”,是孩子面对世界时最核心的支撑。
王小利与房主任,两位站在人生不同舞台上的女性,她们迥异的人生轨迹,清晰地勾勒出这份底气截然不同的来源与形态。
NO.1
王小利家的代际托举
王小利身上那份少见的松弛与自洽,那份仿佛根植于内心的安稳,并非凭空生长。
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家庭中三代女性之间那份无声却坚定的爱的接力与托举。
这种托举,始于她的姥姥。
当王小利的母亲生下她后,姥姥就叮嘱女儿:“要对孙女好。”
姥姥的观念,为王小利的母亲日后在家庭中坚持“重女轻男”、始终将女儿的感受放在核心位置,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而王小利的母亲,则用自己的一生,将这份托举的力量,日复一日、润物无声地传递给了女儿。
图源网络
也正是这份贯穿生命始终、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接纳与深爱,一点一滴地滋养出了王小利“爱自己、内核稳定、不被外界评价轻易动摇”的特质。
当她在脱口秀比赛的准备中,因一次开放麦表现不佳而陷入自责时,一个念头突然惊醒了她:
“王小利你怎么在责怪自己呢?”
“我的身体都这么辛苦了,又陪你去演专场,又来上海参加编创营,结果你还在责怪它……你不应该责怪它,你应该爱你的身体。灵魂住在身体里,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爱自己的身体。”
这份深刻的自我觉察和自我关怀,正是原生家庭那份无条件之爱在她生命中的内化和回响。
它也清晰地映射在她面对比赛结果的从容态度上。
当被问及对票数的预期,她能平静而笃定地说:
“但我知道我会赢……那如果未来,有一次输了,那就是感觉错了呗,我也会犯错。”
“我会赢”、“我要赢”比她年轻的女性有几个能当着众人的面讲出来?
她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堪称榜样,后台有工作人员采访其他选手时,有位选手说:”我喜欢王小利,因为她很松弛。”
图源网络
这其实是因为,对于王小利来说,输赢不是对自我价值的判决,而只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这份稳定与自爱,其根源深植于那个始终告诉她“你存在本身就有价值”的家庭土壤之中。
NO.2
房主任的自我救赎成为女儿的底气
与王小利沐浴在代际传递的温暖中不同,房主任的原生家庭,非但没有成为她的避风港,反而成了她前半生深重痛苦的枷锁。
她那份行走世间的底气,是在绝望的泥沼中,通过痛苦的自我觉醒和近乎悲壮的艰难自救,一分一寸亲手赢回来的。
这场救赎,不仅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更意外地成为了女儿们最珍贵的财富和榜样。
当她在50岁站上脱口秀舞台讲述自己的伤痛与重生,她无需言语说教,已用最有力的行动向女儿们展示:
无论起点多么黯淡,无论深陷的泥潭多么令人窒息,无论年龄几何,一个人都拥有改变命运、亲手重启人生的力量。
这份自我救赎的勇气和力量,直接转化成了女儿们的“底气”。
在房主任因《喜剧之王单口季2》的表演引发全网热议后,她的大女儿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封公开信。
信中,女儿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看法的巨大转变和由衷的敬佩:
“我没想到她能坚持那么久,她现在就是我的榜样。”
图源网络
女儿坦言,最初也曾疑惑母亲是否适合这个舞台,但母亲靠她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一切。
女儿特别强调母亲的才华无需学历证明,并自豪地表示:
“我敢保证几乎跟她交流过后的人,都不会再说出她就是一个没有见识的妇女。”
信的结尾,饱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放下过去,看向未来。我相信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更好的未来!”
这封信,是女儿对母亲新生的最有力见证,也是对母亲所传递的这份“底气”的最佳诠释。
当父母展现出改变困境的勇气和行动力时,他们便亲手打破了原生家庭伤害代代相传的魔咒,并在孩子心中深深植入了“人生,随时可以重新开始”的坚定信念。
这种通过自我救赎赢得的底气,带着伤疤的温度,同样坚实、强大,充满生命的力量。
图源网络
正如房主任女儿所说,母亲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也成为了她心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这份由母亲抗争得来的新生,成为了女儿们行走世间最特别的底气。
家庭这方土壤,向来既孕育舒展的藤蔓,也裹挟深埋的根芽。
王小利家代代相传的、无条件的接纳与托举,让她从生命之初便能安然自处,爱己爱人,活成“人间富贵花”。
房主任脚下,是半生挣扎才破开的冻土,以自身抗争书写重生的勇气与力量。
教育最深的刻痕,并非来自耳提面命的训导,而是父母自身如何安放生命、如何对待子女。
它将支撑着生命在各自的境遇里,寻找舒展与自由的可能。
参考资料:
[1]Her-Staring-45岁未婚的王小利,有着⌊王者⌉级别的心态
[2]我是艾小羊-45岁不结婚,“人间富贵花”真会玩
[3]三好姐妹Comedy-王小利自述:不按照社会期待地活着,并不会受到什么惩罚
[4]北京青年报-50岁“房主任”上演脱口秀版“出走的决心”,网友:笑着笑着就哭了
[5]三联生活周刊-“房主任”的来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