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相声界,张寿臣这个人物就无法绕开,他是解放前相声界公认的门长,在他之前虽然也有门长制度,但是真正意义上行使门长权力的第一位便是张寿臣,张寿臣的能耐在相声界是出了名的大,一睹被誉为相声大王,不过在解放前,已经成名已久的张寿臣撂地演出却也吃瘪,不过凭借自己的能耐,又赚的盆满钵满,这又是为何呢?
张寿臣师承德字辈相声艺人焦德海,艺满出师后开始在京津一带撂地演出,张寿臣的相声不仅有传统段子,还有自己改编的新段子,凭借扎实的相声功底和水平,张寿臣开始在相声界崭露头角,到了上世纪30年代,张寿臣已经成为当时最火的相声演员之一。
张寿臣是寿字辈最早拜师的,按照相声界的规矩,张寿臣是这一辈的门长,相声艺人虽然最早也有门长的概念,比如德字辈的都尊裕德隆为门长,但真正意义上行使门长权力第一位便是张寿臣,张寿臣之所以有地位能耐,除了自己的相声水平和威望外,还和他的人格有莫大关系,张寿臣在相声界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在日伪时期抵制日本人,拒绝跟日本人合作,这都表现出了一个相声门长应有的骨气和作风。
1947年,解放前的张寿臣已经是鼎鼎大名的相声界门长,坊间传闻张寿臣有一次到北京来,突发奇想,便来到当时的北京天桥撂地演出,当时的观众听说张寿臣来撂地演出,也纷纷前来凑热闹,想一睹这位相声门长的风采。
不过当时的天桥鱼龙混杂,有人就故意憋着坏,看到张寿臣撂地演出,就想着故意整一下他,解放前的相声艺人的演出主要靠打赏,也被称为打钱,什么时候打钱,什么时候要钱,都是有规矩的,这些人当然明白这其中的规矩,于是便想着从中作梗。
当时的撂地演出的“打钱”,得有个“领杵”,就是第一个掏钱的,别人好参照他这个标准,往外给。可是这回麻烦了,这些犯坏的观众左右了“打钱”。演员演完了,谁也不掏,互相看着,弄得张寿臣非常尴尬。
不过对于撂地多年的张寿臣而言,其见过形形色色的场面,自然明白怎么回事,于是他找来两位自己的两位师弟,让他们在表演时故意斗起来,都指责对方的“活”不行,然后打赌,看谁挣的钱多。
由于表演过于真实,结果观众真拿这个当真了,以为演员反目了,一时间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这些犯坏的观众也忘了自己的目的。到了“打钱”的时候,纷纷掏钱,改了“扔钱大赛”,倒要看这俩演员谁能胜利。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这两位演员都挣得兜囊鼓鼓。等到反应过来,才意识到原来是相声演员的舞台技巧。
其实这种撂地技巧在如今的相声界也经常使用,相声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垫话,让你不自觉的带入其中,等到包袱抖出的时候,又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种舞台技巧其实在相声演员撂地的时候就广泛使用了,以至于有人称相声演员的能耐都是饿出来的(撂地演出挣不来钱,就得饿着),而张寿臣的相声大王的美誉也是从撂地开始慢慢叫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