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无疑是个非常出色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是许多武侠小说中少数几个,从最低起点一路奋斗,最终成就最高的人物之一。
首先,郭靖从一个看似笨拙的普通人,最终成为了令江湖震动的大侠;其次,他不仅在江湖中名声显赫,而且获得了极大的财富与地位,甚至受到了襄阳百姓的深深敬仰;最重要的是,他迎娶了聪慧美丽的黄蓉,并且生育了三个子女。
这三个孩子中,大女儿郭襄嫁得一位英俊且有才的丈夫,而次子郭破虏则不如两个姐姐那样出彩,似乎只是一个“陪衬”角色,除了传宗接代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显赫表现。至于他在原著中的描写,确实不如其他角色那般引人注目。
特别是在旧版的《倚天屠龙记》中,郭破虏甚至有一段被删去的伏笔,这一段本该为郭破虏的故事增添几分光彩。
在《神雕侠侣》的剧情中,郭破虏几乎没有任何突出表现,甚至比一些边缘人物的存在感还要低。根据杨过的视角来看,郭破虏的经历平淡无奇,似乎连郭靖夫妇都没有过多关注他。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其实,在黄蓉尚未怀双胞胎之前,她与郭靖曾在床榻上轻松聊天。黄蓉曾说:“若是男孩儿,我们就叫他郭破虏;若是女孩,我想不出名字,你来取。”
从这段对话中不难看出,郭靖和黄蓉夫妻俩,确实有着比较明显的重男轻女的倾向。更为关键的是,在郭破虏和郭襄出生后的十六年里,郭襄曾经因夜不归宿遭到父母的责骂,尽管未特别提及郭破虏,但若两者待遇相同,郭襄也不会显得如此委屈。
之所以郭襄在故事中显得如此被宠爱,除了作为主线剧情的推动外,更多的是因为她是三个孩子中唯一一个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的角色。从某种角度来看,郭破虏的剧情几乎没有任何令人担心的安全危机。他的人生似乎过得异常顺利,而郭襄则经历了跌宕起伏。这也不禁让人猜测,郭靖夫妇更偏爱哪个孩子?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此外,郭破虏与年轻时的郭靖极为相似,他继承了郭靖的沉稳和果敢,尽管行事有些直率,但无疑表现出了一种大家风范。唯一的遗憾是,他在武学上的天赋,远不如他的两个姐姐那么出众。
根据《倚天屠龙记》中的描写,襄阳保卫战之后,蒙古人再次集结大军准备攻陷襄阳,而知道南宋大势已去的郭靖与黄蓉决定传承家族的“火种”。他们将杨过的玄铁重剑融掉,经过一个月的苦心铸造,最终打造出倚天剑和屠龙刀。
倚天剑中藏有武功秘籍,希望后代能学习其中的精髓,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屠龙刀中则藏有武穆遗书,希望有人能利用这份遗书,驱逐胡人,推翻蒙古的暴政。
然而,襄阳城最终还是被蒙古攻破,郭靖和黄蓉与郭破虏一同壮烈牺牲,死于襄阳城下。而郭襄,则因为去西川寻找杨过而侥幸逃过一劫。
然而,郭破虏的结局可能并不像看起来那般简单。在原著中,由于大女儿郭芙的表现平平,倚天剑和屠龙刀被分别托付给了郭襄和郭破虏。襄阳围城前,郭襄就已经带着倚天剑远离了襄阳,既是为了寻找杨过,也是为了躲避战乱。而郭破虏显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他同样携带着屠龙刀,试图保护家族的未来。
屠龙刀内的兵书关乎日后驱逐元朝的希望,具有更高的战略价值。因此,郭靖夫妇不可能让这一希望毁灭。事实上,有证据表明,郭破虏带着屠龙刀战死在襄阳城下,而屠龙刀并未落入蒙古人之手。
一部小说的文字不会白白浪费在一个不重要的角色身上,郭破虏在诸多情节中的“存在感”虽不高,但他最终却成了一个关键的伏笔。
历史上,宋朝和明朝虽似隔了两个时代,但实际上仅相隔约90年时间,宋末的老一辈人有机会接触到明初的一些人物。例如,张三丰年轻时曾见过郭襄,并且为她深深吸引,而张无忌作为张三丰的徒孙,他自然能继承宋朝时期的一些武学传统,并且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说到这里,还得提到张无忌的义父——谢逊。在旧版《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回忆起谢逊时,提到了他曾向一位江湖隐士学过降龙十八掌的前三掌。然而,这前三掌的真正奥秘依旧令人困惑,连隐士都没有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
降龙十八掌是丐帮帮主的绝技,整个《神雕侠侣》中的人物,能接触到这门功法的寥寥无几,包括郭靖、耶律齐、洪七公等人。
在襄阳大战中,耶律齐曾主动请战,但最终战死沙场。洪七公与欧阳峰在古墓中共坐,郭靖则死于襄阳城下。唯一有机会接触到降龙十八掌的,也许只有郭破虏。
降龙十八掌属于外门功法,它的招式相对容易掌握,但若要精通其内在奥义,则需指点。郭靖为了保持功力,一直在家中练习武技,郭破虏则有机会偷学其中的简单招式。尽管郭破虏的天赋不高,仍能够学到部分招式,但真正的精髓,他却难以掌握。
根据原文,郭破虏的武学天赋并不卓越,偷学降龙十八掌的基本招式勉强可行,但复杂的招式,他很难记住。这种只知外招而不懂精髓的情况,正符合郭破虏的武学条件。
也许,谢逊口中所提到的那个隐秘高人,正是郭破虏。当年郭破虏战死襄阳的传闻,或许就是为了掩盖他带着屠龙刀逃离的事实,这是郭靖夫妇所设的谣言。
很遗憾,这一段设定在新版《倚天屠龙记》中被删去了。原因是,郭破虏被描绘成“临阵脱逃”似乎影响了郭靖的形象,因此金庸先生最终决定放弃这一设定。
删除了郭破虏作为隐士高人的剧情后,他仍旧作为一个为国为民英勇战死的角色登场,形象更加高大,也恰到好处地呼应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主题。
这段删改,无疑让原本略显平凡的郭破虏形象焕发光彩,也使得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更加亲近。金庸先生果然是武侠小说的泰斗,真不愧为无数人心中的文学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