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电视剧《以法之名》迎来了第24集的播出。从目前的剧情来看,最具喜剧色彩的莫过于反派角色们的智商,几乎全员智力平平。更为荒诞的是,即便如此低智商的反派们,正派人物们依旧在他们面前频频受挫,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可以说,这部剧带有浓重的荒诞主义色彩,堪称一出闹剧。那么,反派们到底为何三年如一日地设计布局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岳父和老师发现,新能源汽车即将迎来发展潮流,而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前景十分广阔。于是,岳父决定将自己的儿子江少送往海外留学,让他专心学习新能源相关技术。而与此同时,岳父和他的老师们开始在国内布局,准备在新能源电池行业中大展拳脚,力图趁势而起,发家致富。然而,岳父的决定——送江少留学去学新能源——本身就颇为可笑。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哪里需要依赖留学?尤其是在中国,山东的技术可谓领先,至于蓝翔那所学校,显然不是这个场景下的最佳选择。
再来看岳父和老师如何布局。乍一看,这似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然而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也不过是寻找一个可以开采新能源相关矿产的地方而已。按理说,新能源电池的生产最难的不是矿产的寻找,而是背后的技术支持。编剧将这些反派人物设置成智商极低,难道他们也认为新能源电池的难点在于开采矿石?如果真是这样,那编剧们似乎该重新考虑自己的创作方向,甚至可以考虑去幼儿园做个幼儿教育工作者。
实际上,矿石的寻找和交易远比这些反派们构思的要简单得多。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只要正常通过市场渠道交易,根本不需要进行什么精密布局,成本相较于这三年的阴谋要低得多。如果真要谈到耗费金钱的,反倒是这些充满暴力和权谋的伎俩,才是最大的一笔开销。制造电池,根本不需要通过那些盘根错节的手段去“争矿”。矿石不是稀有的战略资源,反倒是电池生产的技术才是真正的“金矿”。
编剧如果稍微做点电池制造领域的调研,就能发现,矿石的资源并不至于让制造电池的企业陷入困境。事实上,市场上有许多矿石可以选择,很多地方甚至还在为开拓销路而努力。而对于所谓的“独特矿石”,如果真的如此稀缺,那么相关的政府部门早就会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不会让这些私人矿业企业肆意垄断。
即便反派们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收购矿产的博弈中,他们依然无法理解正常的商业模式。一个个争执不休,甚至不惜伪造证据,企图通过非法手段控制矿产,简直让人怀疑这些反派的智商。矿石资源的获取,根本不需要搞这么多花样,直接通过市场买卖便可解决。况且,当前中国已经是买方市场,市场上矿产的交易非常透明,任何企图控制市场的行为都显得格外可笑。
反派们的闹剧还不止于此。在剧中,他们好不容易接近目标,似乎已经成功入股矿业企业,然而其中一名反派硬是要独资吞并,而非选择合作入股。甚至有一位律师反派也在旁边观察,但他似乎并不懂得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很多时候,大公司会选择通过入股而非完全收购的方式来稳步扩大自己的产业链,这是一个成熟的商业策略。直接收购不仅耗费巨大,而且对企业的风险控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显然,编剧对这一点的理解极为浅薄。
至于反派们的这种低智商行为,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在现代社会,能把这么一个大企业做成这样,还能让他们通过完全不合理的方式控制企业,显得极其荒诞。如果说这些反派真是如同小学生般的思维,那他们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的?此外,剧中究竟有没有实际的案件原型可供参考,反派的智商是否真如剧中所描绘那样低得离谱?这些问题,编剧似乎从未考虑过。
简而言之,《以法之名》中的反派智商,着实让人捧腹。而正派角色也因为这些智商低下的对手而陷入了无尽的困境,这种设定实在是缺乏合理性。剧本的漏洞百出,剧情的推进完全脱离了现实逻辑。如果编剧能够更注重基本的市场常识和商业常理,或许这部剧会变得更加引人入胜,而不是让人忍不住笑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