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诚以独立制作成名,早期作品依赖个人感觉,《秒速五厘米》达到此类手法的极限。为寻求突破,他在《追逐繁星的孩子》中尝试冒险剧元素,虽自我感觉良好,却收获较多负面评价。随后,他通过 46 分钟的《言叶之庭》积累故事创作自信,并借助小说版及企业动画广告的创作,逐步完善叙事能力。这些经历为 2014 年《你的名字。》策划的启动奠定了基础。
他始终重视观众感受,从《星之声》起便模拟观众观感,作品上映后会反省不足。《秒速五厘米》因被称为 “致郁片”,让他意识到需传递更积极的信息,14 年的试错让他在《你的名字。》中实现了此前未达的目标。
《你的名字。》被定位为面向大众的娱乐电影,新海诚力求在 107 分钟内让观众全程投入,最大化服务精神。他不局限于个人表达,而是倾注所有拿手手法,同时尝试新表现(如角色摆 pose 的片头),哪怕可能不被硬核爱好者认可,也要争取更广泛观众,传递新鲜感与疾走感。
作品核心是三叶与泷的恋心,时间轴紧贴这一主题。为避免偏离,删减了次要情节(如三叶说服父亲的过程),虽被指 “都合主义”,但新海诚认为此类内容不会提升作品观赏性。他放弃将主题转向 “拯救小镇”,坚持以少年少女 “拼命靠近却即将失去对方” 的情感为核心。
完成脚本后,新海诚用半年制作视频分镜(含自配台词与音效)。作画阶段,因田中将贺仅能担任人设,经周折邀请到安藤雅司担任作画监督。安藤的敬业(如反复修改画稿)让新海诚深受震撼,最终画面超出预期,尤其高潮处两人奔跑寻彼此的场景,情感表现力极强。
创作理念
- 不刻意描写 “年轻人现实”,认为个体差异大于年龄、性别差异,十多岁的苦恼与迷恋在成年后仍有延续。
- 反对作品中的父权主义与说教,拒绝灌输 “少年少女应如何” 的价值观,尊重观众自主感受。
新海诚清醒认识到《你的名字。》的成功得益于 RADWIMPS、安藤雅司等组成的 “奇迹阵容”,自认难以复制。未来,他计划再创作 1-2 部具服务精神的作品,响应观众对少年少女题材的期待,同时也在探索恋爱之外的主题(如《言叶之庭》小说中母亲视角的尝试)。
《你的名字。》是新海诚创作生涯的成熟标志,既延续了他对细腻情感的捕捉,又实现了面向大众的突破,展现了一位创作者在坚守自我与拥抱受众之间的平衡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