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不好听的,《酱园弄》这票房,真是扑得没法再扑了。香港三天48万港币,这不是扑街,是直接滑到谷底。你说惨不惨?连香港观众都懒得给面子。
更扎心的是,这不只是香港的事,这背后,陈可辛、章子怡、欢喜传媒,一个都别想跑。
陈可辛,香港自己的地盘都撑不住先说香港市场。7月17日开画,《酱园弄》应该算本土导演回家作战吧?结果,3天48万港币,排片数被好莱坞大片碾压,第三天只剩下91家场馆。
你说这是香港观众不识货?别笑话自己了——皮特的《F1狂飙飞车》24天还能稳坐冠军,票房4533万港币;连寡姐主演、口碑平平的《侏罗纪世界4》,开画19天也有2514万港币。
那为什么《酱园弄》没人看?排片太少,关注度太低。可别急着怪院线,院线要的是赚钱。观众要真愿意看,哪家影院会主动压片?这就是“市场投票”,没人愿意浪费时间看一部让人打瞌睡的悬疑片。
更别提,陈可辛自己都没怎么重视香港市场。首映礼?弄得简单得可怜,就请了自己太太吴君如、梁朝伟、容祖儿、陈伟霆来撑撑场,章子怡、雷佳音一个没出现。连导演自己都没尽全力,你让观众怎么买账?
5亿成本换3.7亿票房,这账怎么算?香港市场扑街只是表面,真正让投资方“怀疑人生”的,是内地的票房。
《酱园弄》两部曲总成本5亿人民币,单部成本2.5亿,院线回本标准至少7.5亿,才能勉强做到不亏钱。结果呢?上映一个月,内地票房3.75亿,分账比例37.46%,片方拿到手的也就1.24亿,撑死再算上海外零碎票房、流媒体版权,总收入1.5亿。
1.5亿对比2.5亿的成本,一部电影直接亏1亿。更别提还有第二部,若是票房和第一部打平,欢喜传媒要直亏2亿起步。
更扎心的是,**这1.24亿的分账票房,可能连演员片酬都不够发。**雷佳音、杨幂、赵丽颖、易烊千玺、李现、张子枫、梅婷、章宇,一水儿的当红明星,一个片酬就够吓人。5亿成本里,有多少是被这些大咖片酬吞掉的?
陈可辛输在哪?“想两头吃,结果两头都没吃着”你真以为是市场太残酷?不是,是导演自己贪心。《酱园弄》从立项开始就注定走错了路。
陈可辛的算盘太明显:全明星阵容+社会话题,一边拿票房,一边博奖项。可问题是,一部戏,最怕又想要爆米花又想端艺术菜。
故事内核平淡,本质就是一个老掉牙的真实案件,硬是被拉成长达两个小时的“群像戏”。你既没拍出悬疑的紧张,也没拍出人物的深度。观众进影院是为了看戏,不是为了看你摆明星。
这也难怪豆瓣评分只有5.7,创陈可辛生涯口碑新低。观众不买账很正常——你把他们当韭菜,观众为什么要给你面子?
真正输惨的,是欢喜传媒。
这家公司成立9年,靠导演合伙人制度捆绑了王家卫、张艺谋、陈可辛、宁浩、徐峥等一线导演,爆过《我不是药神》《满江红》,也翻过《红毯先生》《朝云暮雨》这些大雷。
这次《酱园弄》,就是一个被投资砸死的典型案例。5亿投资,最后1.5亿收入,你说欢喜传媒能不吐血?
欢喜传媒这几年,已经有7年亏损,累计亏损超23亿港元,这次再添一个2亿级别的大坑,真是亏到怀疑人生。
更讽刺的是,这5亿里有多少砸在演员片酬上,多少花在上海那个“酱园弄”场景的搭建上?你真要省省心,不请十几个当红明星,不搞奢华布景,哪需要5亿成本?
香港市场被好莱坞碾压,怪谁?这次扑街还让一个问题被放大:香港市场几乎被好莱坞垄断,国产片根本抢不到排片。
但这真能怪院线?不能。院线要的是票房回报率,观众不爱看你,排片再多也是浪费。
陈可辛这次的态度也很说明问题——他自己都不在乎香港票房,节约宣发成本,连章子怡都不来宣传,你让观众凭什么在大热档期放弃皮特、斯皮尔伯格,去看一部节奏拖沓的群像戏?
一句话:观众不欠你票房,你要票房,得靠好故事。
陈可辛这次的失败,根子就是“想两头吃”。他想靠明星阵容收割票房,想靠社会话题去冲奖,可他忘了,观众不在乎你是不是陈可辛,只在乎这两个小时值不值得买票。
欢喜传媒也得长点记性。你真想赚钱,就得像《我不是药神》那样,用好故事去打动观众,而不是一味烧钱砸明星。
这一次,真不冤香港市场被好莱坞挤压,是市场规律;观众不买账,是内容问题。
《酱园弄》扑街不是意外,是必然。5亿换3.7亿票房,陈可辛要背锅,章子怡要背锅,欢喜传媒更得背锅。
观众很现实:好看就掏钱,不好看,一分都不多给。别再说什么市场不公了,电影圈向来是强者游戏,谁也不会为一部乏善可陈的悬疑片买单。
这场惨败,是一次代价极大的教训,但至少有一点是公平的——观众从不欠任何人一张电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