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真实与挫败的交织
《以法之名》的最新两集更新后,观众们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张译的戏份大幅减少,收视率也不幸滑落至2以下。剧情陷入了观众的质疑与不满,大家原本期望剧情能加速起飞,却无奈只见了无休止的闪回。原本期待的专案组成立和顺利扫黑反腐的场景仍未出现,面对剧集已播出过半,观众们不禁开始感到绝望,仿佛高能时刻永远遥不可及。
但正是在这份绝望中,似乎隐约揭开了张译选择接演这部剧的真实动机。不同于以往的节奏拖沓或角色单一的作品,这部剧向我们展示了更为复杂的现实——这并非是节奏缓慢,而是反映了体系内的庞大与恐惧。若你真正经历过类似的情境,便会理解,许多事情并非如电视剧中那般线性推进,很多时候甚至是无果而终。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一个案件可能需要花费长达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作为张译在《狂飙》后的唯一一部电视剧,这部作品与他之前的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视角从受害者的立场出发,揭示了黑社会及其保护伞的肮脏面貌。尽管张译在剧中戏份并非绝对主导,他依旧以极大的努力贡献了自己的心血。
张译的即兴演绎:戏份削减也不妥协
在剧中,洪亮逐渐接近案件的核心线索——一位外卖小哥,带来了紧张却也略带幽默的情节。张译的演绎巧妙地缓解了压抑的氛围,也让人不禁回忆起他在电影《追凶者也》中的“五星杀手”角色。特别是那句外卖小哥的台词:“素质好,气质佳,跑得快,态度甜,因为像领导,打赏五块钱。”这句带着些许押韵感的台词,竟然是张译即兴创作的,完美地融入了角色,展现了他的幽默感与灵活的演技。
更为令人感动的是,张译不仅仅满足于按剧本演绎,他还勇于提出修改建议,甚至有时为了剧情的合理性,他主动同意删减自己的戏份。例如,在一场洪亮回到老家的戏中,剧本原本写得过于拖沓,充斥着无意义的对白,人物层次也显得不够精炼。张译提出删减这些无关紧要的部分,仅保留一场简洁的场景——在夕阳余晖下,洪亮与家人简单交谈,背影与光影交错,镜头里的一切都恰到好处。这种简约的处理方式,深刻地展示了洪亮的内心变化,也让观众更容易感同身受。
困顿中的现实:系统性阻力的深刻体现
尽管观众已经明白了洪亮的抉择,但真正令人沮丧的是,现实中并非每个选择都能轻松达成。剧集的闪回不断,李人骏的反思与复盘似乎没有尽头,观众们感受到的更多是无力感与长时间的积压。如今的观众习惯了短小精悍的剧集,谁还有耐心去看漫长的铺垫呢?然而,也许正是这种拖沓感,恰恰体现了张译想要表达的核心——那就是现实的残酷。
在整部剧中,洪亮这一角色没有理想化的色彩,更多的是一种普通公务员的真实写照。与张译之前在多部剧中饰演的高智商、能力超群的警察角色不同,洪亮更像是一个遵规守矩、内心矛盾重重的优秀公务员。他的正义感并非源于强大的外部力量,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自觉和责任感。尽管如此,这种角色却也显得更加接地气,让人感受到一种从内而外的力量。
洪亮代表的是那种面对系统性阻力仍坚守初心的人。在剧集的推进中,这种内向的、向自己体制内部发力的姿态,是非常符合张译一贯的表演风格的。正如张译所言,正义的道路永远不是一条直路,当内外压力交织时,任何人都会在选择与放弃之间挣扎。
反思与挑战:从《狂飙》到《以法之名》
《以法之名》自打上档以来,一直被视为张译继《狂飙》后的“再出发”,但从根本上看,这部剧与《狂飙》有着显著的区别。《狂飙》站在黑社会“高启强”的视角,展示了一个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而《以法之名》则选择了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去揭示社会中的黑暗与不公。这种叙事角度的转变,也让张译的演绎更具挑战性。
张译曾在白玉兰奖上提到,他希望通过作品影响更多人,其中包括那些因他的作品而改变人生轨迹的人。像《士兵突击》中的粉丝多年来捐款支援希望小学,或是《鸡毛飞上天》中的服刑人员找到人生的新方向。这些经历都让张译更加坚定了自己在荧幕上继续塑造“正义”角色的决心。无论是为国家还是为社会,张译始终希望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尽管这种“正义”常常被现实的残酷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