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电视剧《春晖》在央视八套首播,并在多个正版视频平台上线。这部剧讲述的是蔡和森母亲的故事。从目前已播出的前两集内容来看,整体叙事风格较为传统,所呈现的冲突和矛盾,都是观众较为熟悉的套路。剧集目前展现的是清末女性的独立与抗争等主题。对于喜欢传统老派电视剧风格的观众而言,或许会觉得这是一部值得追的剧。
《春晖》开篇的两集,围绕刘威葳饰演的女主角休夫展开。故事背景设定在清朝末期,这个时期男性休妻相对较为容易,而女性要求休夫则面临许多社会阻碍。剧集通过接近一集的时间,着重展示了女主丈夫的不负责任——抽大烟、挥霍家产、企图纳妾等行为。随后的情节中,剧集展示了女主休夫后的风波,及她回到家乡古镇所引发的种种骚动。
若从表面来看,这部剧似乎讲述的是清末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处境,表现了女性如何在困境中逐步觉醒,并为自己的独立而斗争。许多中老年观众,可能会因为其传统的叙事方式而感到亲切,因为这种叙事方法通常采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来塑造人物,使得观众能够轻松理解并追随剧情。
然而,个人而言,我对这种创作方式并不太感冒,觉得它有些过于简化了故事情节。例如,《春晖》开头部分,男主角未将钱带回家,导致孩子的病情耽误,最终不幸去世。此时,剧中并未深入展现男方的内心世界——他对儿子死去的态度冷漠,几乎没有任何情感波动。这种情节让我难以理解。严肃的文学作品中,通常会对这种人物的心理进行详细刻画,但在《春晖》中,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被忽略了,这就体现了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不求深入,只求简单而直白地呈现对立。
另外,女主角休夫回到家乡后,遭到家族成员的责难,有人认为她休夫丧尽天良,甚至亲自上前给她“打板子”。这类情节也体现了剧中常见的二元对立——设定一个反派角色,制造冲突,女主则在矛盾中受挫。对于那些不太深究细节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剧情冲突或许能够满足他们对历史背景的简单认知。但对于那些对这种叙事方法已有免疫的观众来说,这样的设置显得过于浅显,甚至显得不合历史真实。
若我们对历史有所了解,就会开始思考,清朝末年,女性如果选择休夫,回到娘家,真的会遭遇如此粗暴的对待吗?这种剧情虽然能够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残酷,但一旦深入思考,我们便会发现,《春晖》在展现历史时存在诸多不准确之处。对于历史写实的要求,这部剧显然没有做到应有的深度和严谨。
此外,剧中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带有明显的脸谱化特征。比如,给死去的儿子娶亲的大姐,秋瑾这个历史人物的角色,和家族中的老太太等。大姐的角色虽然不算主角,但其设定仍然显得比较单一,几乎没有任何层次感。至于秋瑾,作为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她在老太太祝寿宴席上的几句话,显得有些苍白乏力,与历史上英勇果敢的秋瑾形象有较大差距。而老太太这一角色的表现也存在问题,演员似乎只擅长演绎一种“哆哆嗦嗦”的形象,缺乏新意。更重要的是,这个老太太的角色塑造似乎没有文化底蕴,给人一种这个家族缺乏文化积淀的印象。在真正的清末,许多城市家庭的开化程度远超剧中的表现。如果女主角能够有勇气休夫,背后必定是家族力量的支持与思想启蒙,而非单纯的草率举动。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个可能不太成立的观点——我们许多编剧在创作时,似乎缺乏对历史的深入理解。例如,写清末的故事时,往往把大部分人物都写成没有觉醒意识、愚昧无知的形象。我曾经也有类似的看法,但通过更多的阅读与思考,我意识到这一认知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实际上,清末民初的思想变革,正是因为儒家思想已经开始逐步发生变化,逐渐为现代化的思想提供了土壤。因此,清末民初时期的知识分子,很容易就接受并承接了现代思想。这也意味着,剧中女主角敢于休夫,一定离不开家族成员的思想启蒙与支持。如果她遇到阻力,家族也会有力量去反抗,而不是任由女儿受到如此公开的侮辱。
综合来看,我个人认为,《春晖》这部剧的叙事方式偏于传统,采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或许更适合某些中老年观众。而对于那些对更为深刻和真实的历史有兴趣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处理显得过于浅显,缺乏对历史的细腻描摹与准确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