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因为易烊千玺在直播中读错两个生僻字“礐嶨”(què xué)而引发了激烈的争议。这件事真是颇具戏剧性:一边是拿着放大镜的“纠错大军”,他们急切地想要揭示明星的文化水平,似乎是想揭开他们完美人设的面纱;而另一边则是宽容派,他们认为这根本不值一提,犯个错谁都会。
然而,坦白说,当大家的热情褪去,重新回顾这件事,你会发现,事件的核心并不是那两个字的发音问题。更引人关注的是易烊千玺的回应,以及这件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病态的“完美焦虑”。
这场风波的真正根源,并不在于“礐嶨”这两个字有多重要,而是它精准地打破了公众对明星“完美人设”的美好幻想。
你有没有发现,现如今的舆论场,好像总是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我们不仅要求明星在业务上表现出色、颜值逆天,还要求他们情商智商都要高,品德无可挑剔,最好能像学霸一样,琴棋书画、诗文歌舞样样精通。这种期望让明星好像被赋予了无敌的“金钟罩”,然后毫不犹豫地送上神坛。
易烊千玺,作为新生代中备受瞩目的代表人物,一直以努力、谦逊和有想法著称。因此,当他犯下一个连很多文化人也可能犯的错误时,那颗我们亲手捧起来的“完美泡泡”轰然破裂。“神”露出了凡人的一面,接下来发生的,就是“毁神”的狂欢。
那些一直把“完美人设”当作信仰的人,瞬间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和背叛。于是,嘲笑和指责的声音便铺天盖地而来。这种现象,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我们把明星捧上天,然而一旦他们不再完美,我们便愤怒地将他们拉下神坛。从几年前某演员的“知识盲区”,到今天易烊千玺的“读错生僻字”,模式几乎一模一样。
实际上,我们是时候清醒过来了。明星本质上不过是职业演员或歌手。我们欣赏他们的才华和作品,但不应苛求他们成为无所不知、永不犯错的“完美圣人”。当我们能摘掉那层厚重的“圣人滤镜”,不再把他们奉为神明时,一次无伤大雅的口误根本算不上什么“崩塌”,最多不过是个笑话,大家笑一笑就过去了。
在今天这个“人设”稍有动摇就会坍塌的舆论环境中,如何应对危机,比危机本身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格局和素养。
易烊千玺在这次事件中的回应,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高明之处,不在于技巧,而在于“真诚”二字。他没有选择冷处理,等待下一次热搜来拯救自己;也没有让工作室发一篇冰冷、滴水不漏的公关稿;更没有像某些人那样把责任推给提词器或者强行挽尊。
他的回应简洁而真诚:在社交媒体上,他大方承认自己“不会读”,并附上了一个自嘲的表情。随即,他晒出了自己认真工整的手写笔记,上面写着“礐嶨”的正确读音和释义,旁边还写道“引以为戒,时刻学习”。
这一系列举动传递出明确的信息:我错了,我承认,我改正。 这种坦然的“示弱”,不仅没有让他的形象受损,反而让他和大众之间的那道无形的墙瞬间消失。所有人都看到了,去掉光环后的他,也不过是一个会读错生僻字、会犯错、会虚心学习的年轻人。这种真实感、亲切感是温暖的,也是值得信赖的。
与那些为了掩盖错误而编织谎言,最终导致信任破裂的做法相比,易烊千玺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高情商,不是滴水不漏的圆滑,而是敢于面对不完美的勇气与坦诚。这种真诚,比维持虚假的“学霸人设”要有力量得多。
面对错误,真诚永远是最强的武器。
从明星的口误回过头来看,我们也可以反思自己。这件事是否也在提醒我们,每个人是不是也在生活中常常陷入一种对错误的恐惧和对完美的无休止追求之中?在工作中,我们害怕一个小小的错误被上司批评;在社交中,我们小心翼翼地斟酌每一句话,生怕说错话被朋友笑话;在朋友圈,我们花费数小时精心修图、构思文字,只为了展示一个完美的自己。
这种对“不完美”的恐惧,正在让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缺乏宽容。我们习惯了用显微镜去审视公众人物,也用同样苛刻的标准来评判自己和身边的人。孩子考试没考满分,我们焦虑不安;自己工作出了小错,我们会自责到彻夜难眠。这样的压力让每个人活得都异常疲惫。
一个健康、成熟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允许不完美的社会。它意味着我们从内心里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它意味着我们可以容忍不完美,不仅是对别人,也对自己。
与其将精力投入到对他人错误的“网络审判”,不如用来反思并提升自己。与其用“圣人滤镜”去苛求他人,不如学会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以及那个同样不完美的他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易烊千玺读错的那两个字,不过是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引发的关于完美、错误、真诚与宽容的讨论,才是我们这个时代亟待思考的重要议题。
学会接纳不完美,不仅是对他人的释放,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这,或许比掌握“礐嶨”这两个字的读音更加有价值。